《牢落》

时间: 2025-01-10 22:19:27

牢落吾何恨,先贤未免穷。

宁为田舍子,不作国师公。

萤影穿窗隙,蛩声出壁中。

残书殊有味,读到角吹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牢落吾何恨,先贤未免穷。
宁为田舍子,不作国师公。
萤影穿窗隙,蛩声出壁中。
残书殊有味,读到角吹终。

白话文翻译:

我在牢狱中又有什么遗憾呢?先贤们也未能避免穷困。
我宁愿做一个田舍子,不愿成为国师大公。
萤火虫的影子穿过窗隙,蟋蟀的声音从墙壁中传出。
残存的书籍别有一番滋味,我读到最后却只能听到角落里的风声。

注释:

  • 牢落:监狱,指被囚禁的状态。
  • :遗憾、怨恨。
  • 先贤:指古代的先哲、先知。
  • 田舍子:田里的农民,表示一种简单的生活。
  • 国师公:国家的老师、顾问,通常指地位高、权力大的人。
  • 萤影:萤火虫的影子。
  • 蛩声:蟋蟀的叫声。
  • 残书:残存的书籍。
  • 角吹:指角落里吹来的风声,象征孤独与寂寞。

典故解析:

“先贤未免穷”是对历史上许多圣贤的遭遇的感慨,许多有德之人虽然才华出众,但也常常遭遇贫困与困境。此句反映了对先贤命运的同情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冥舫,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官至知州,才华横溢,作品风格多样,尤以豪放和沉郁见长。

创作背景:

《牢落》写于作者被贬或遭受困境之时,表达了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先贤命运的反思,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精神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牢落》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人在狱中对命运的思考表现出深刻的自省与人生的无奈。诗的开头直接抒发了对自身困境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淡然的心态,表明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至于怨恨命运。通过对比先贤的贫困,诗人似乎在提醒自己,正如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一样,物质生活并非人生的全部。

接着,诗人宁愿选择田舍子那种简单质朴的生活,显示出对官场、权力的不屑与拒绝,表达了对真诚生活的追求。后面的自然描写,如萤影与蛩声,渲染了诗人孤独的情感,同时也映射出他在困境中依然与自然相通的心境。

最后一句“残书殊有味”,通过对书籍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即使在极端的困境中,诗人依然能从残破的书籍中品味到人生的真谛,这体现了他超然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牢落吾何恨”:表达了即使身处囚禁,诗人也不感到遗憾。
    • “先贤未免穷”:先贤的命运也常常是贫困,无奈。
    • “宁为田舍子”:宁愿过简单的乡村生活。
    • “不作国师公”:不愿意成为有权有势的人。
    • “萤影穿窗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
    • “蛩声出壁中”:蟋蟀的叫声,进一步渲染孤独的氛围。
    • “残书殊有味”:在困境中仍然能从书中找到乐趣。
    • “读到角吹终”:读书的声音被角落里的风声打断,暗示孤独与思考的终结。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牢落”“国师公”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使用自然界的意象(如萤火虫、蟋蟀)来反映内心情感,增添诗的层次。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反思,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传达了在困境中仍寻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牢落:象征着困境与束缚。
  • 田舍子:代表着简单、真实的生活。
  • 萤影与蛩声:暗示孤独与思考的深邃。
  • 残书:象征知识与智慧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克庄的《牢落》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权力的向往
    • B. 对物质的追求
    • C. 对生活的淡泊与反思
    • D. 对自然的赞美
  2. 诗中提到的“先贤”指的是?

    • A. 现代的学者
    • B. 古代的圣贤
    • C. 诗人的朋友
    • D. 官员
  3. “残书殊有味”这句诗的意思是?

    • A. 书籍没什么价值
    • B. 书籍的价值在于其中的知识
    • C. 书籍令人感到厌烦
    • D. 书籍是无聊的东西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牢落》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强调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但刘克庄更多地反映了对命运的无奈,而陶渊明则是对田园生活的理想化追求。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