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史馆资政木石尢公三首
作者:刘克庄
历代名书画,中原古鼎彝。
不教萧翼看,常怕米颠知。
此物空盈笈,何人与掌匙。
贵无它嗜好,焉用太清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文物的珍视,强调了名书画和古鼎的价值。诗人不希望萧翼(指代不懂欣赏的人)观看这些珍品,因为他常常害怕那些只会陶醉于外表的“米颠”(指表面之人)来评判这些艺术品。诗人感叹,这些珍贵的物品虽装满箱笈,却没有人能掌握它们的真正意义。最后,他强调,真正珍贵的东西并不在于表面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喜好,何必用太清(道教的高深境界)去衡量呢?
注释:
- 萧翼:指代萧何与翼(指《史记》中的人物),象征不懂欣赏的人。
- 米颠:形容那些只懂表面、不懂实质的人。
- 盈笈:装满书箱,形容物品的丰富。
- 掌匙:掌握钥匙,比喻能理解和欣赏的人。
- 太清:指道教的高深境界,喻指最高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景沧,号白沙,南宋诗人,擅长诗、词、文,重视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其作品多表现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使得诗人对古代文物的珍视愈发强烈,寓意深远,反映了对文化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文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文化遗产的珍惜与忧虑。开头两句提到的“名书画”和“古鼎彝”,突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沉重。诗中对“萧翼”和“米颠”的提及,反映出诗人对那些不懂得欣赏真正艺术价值的人的无奈与失望。诗人担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最终会被表面化的看法所淹没,这种对文化深度的追求和对肤浅认知的反感,显然是诗人情感表达的核心。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感叹尽管这些文化遗物装满了书箱(盈笈),却难以找到真正能够理解它们的人(掌匙)。这里不仅是对艺术欣赏者的呼唤,也是一种文化自省,强调了真正的文化理解与内心的追求,超越单纯的外在表现和浮华的追求。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忧虑,既是对所珍藏文化的珍惜,也是对未来传承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历代名书画,中原古鼎彝。”:指出历史上杰出的书画作品和中原地区的古代器物,展示了文化的丰富性。
- “不教萧翼看,常怕米颠知。”:表达了对不懂欣赏文化的人看待这些珍品的担忧。
- “此物空盈笈,何人与掌匙。”:感叹这些珍贵物品虽然众多,却难以找到真正能理解其价值的人。
- “贵无它嗜好,焉用太清为。”:强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追求,内心的喜好才是最重要的。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萧翼”与“米颠”对比,突显出文化欣赏的层次。
- 拟人:将文化遗物拟人化,使其更具情感和生命力。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展开,表达了对历史文物的珍视和对真正懂得欣赏文化人的渴望。
意象分析:
- 书画、古鼎:象征着中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 萧翼、米颠:代表不同层次的文化欣赏者,反映出诗人对文化理解的失望与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萧翼”代表什么? A. 懂得欣赏艺术的人
B. 不懂欣赏艺术的人 -
“盈笈”指的是什么? A. 装满书箱的珍贵文物
B. 书法家的作品 -
诗人认为真正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什么上? A. 外在表现
B. 内心的喜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文化遗产的反思与珍视,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前者表现为对文化的忧虑,后者则是对现实困境的深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刘克庄生平与作品研究》
以上便是对《挽史馆资政木石尢公三首》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