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

时间: 2025-01-11 12:02:22

榴枝苦多雨,过熟坼已半。

秋雷石罂破,晓日丹砂烂。

任从雕俎荐,岂待霜刀判。

张骞西使时,菩酱同归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榴枝苦多雨,过熟坼已半。
秋雷石罂破,晓日丹砂烂。
任从雕俎荐,岂待霜刀判。
张骞西使时,菩酱同归汉。

白话文翻译:

石榴树在雨水中生长得很艰难,果实已熟透得一半。秋雷轰鸣,石罂都被震破,清晨的阳光照耀下,石榴的果实像丹砂般鲜红。任凭何人把它摆上餐桌,难道还需要霜刀来切割?这让我想起张骞出使西域时,菩酱(指香料)也一同带回汉朝。

注释:

字词注释:

  • 榴:指石榴。
  • 坼:裂开。
  • 石罂:指盛放石榴的器皿。
  • 丹砂:一种红色的矿物,象征鲜红的颜色。
  • 雕俎:古代盛菜肴的器具。
  • 霜刀:比喻锋利的刀具。
  • 张骞:汉代著名的外交家,曾出使西域。

典故解析: 张骞的西使是汉朝开辟丝绸之路的重要事件,他带回了许多西域的特产和文化,诗中提到的“菩酱”即指那时传入中国的香料,表现出文化交流的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宋代诗人,字德辉,号梅溪。他以五言诗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景物,富有生活气息,善于捕捉细微的情感和景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梅尧臣生活的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诗人通过描绘石榴的生长与成熟,隐喻了人与自然、文化交流的关系。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石榴》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及其鲜美的果实。诗中开头的“榴枝苦多雨”,写出了石榴在雨水中茁壮成长的艰辛,反映了自然界的严酷与无情。然而,随着“过熟坼已半”的描绘,石榴的果实终于成熟,象征着经过艰辛努力后得到的甜美果实。紧接着的“秋雷石罂破,晓日丹砂烂”,将秋天的雷雨与晨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态而又鲜艳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人类的生活,将石榴的美味与饮食文化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交流的推崇。“任从雕俎荐,岂待霜刀判”,这句诗强调了石榴的价值与美味,预示着它在餐桌上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张骞西使时,菩酱同归汉”则是对历史的回顾,彰显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与文化交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榴枝苦多雨:石榴树在多雨的环境中生长,表现出艰辛。
  2. 过熟坼已半:果实已经成熟,裂开了一部分,象征成果。
  3. 秋雷石罂破:秋天的雷声震动了盛放石榴的器皿,暗示自然的力量。
  4. 晓日丹砂烂:清晨阳光照射下,石榴的颜色鲜艳如丹砂。
  5. 任从雕俎荐:无论谁将它摆上餐桌,强调其受欢迎的地位。
  6. 岂待霜刀判:不需要锋利的刀来切割,意指石榴的美味自然显现。
  7. 张骞西使时:提及历史上张骞的西行,表明文化的交流。
  8. 菩酱同归汉:香料一同回归汉朝,象征文化交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榴的颜色比作丹砂,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诗中运用对仗句式,使得整体结构更加严谨。
  • 拟人:将石榴的生长与人类生活结合,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石榴的生长,表达了自然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同时传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榴:象征丰收与美好,代表自然的馈赠。
  • 秋雷:体现自然的力量,暗示变化与冲突。
  • 丹砂:象征美丽与珍贵,增强了石榴的吸引力。
  • 雕俎:代表人类的生活与饮食文化,连接自然与人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榴”指的是什么? A. 苹果
    B. 石榴
    C. 梨
    答案:B

  2. 诗中“秋雷石罂破”中,“石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盛果器
    C. 一种动物
    答案:B

  3. 张骞的西使主要是为了什么? A. 贸易
    B. 文化交流
    C. 战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石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但前者更注重物象的生动描写,后者则强调理想的田园生活。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梅尧臣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