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富池乞灵祠下》
时间: 2025-01-26 04:29: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泊舟富池乞灵祠下
作者: 杨冠卿 〔宋代〕
大江东南来,冯夷此其宫。
群山各献状,奔走如游龙。
将军万人杰,智勇摧奸凶。
草木知威名,旗常纪丰功。
庙食填兹土,楼阁何穹窿。
我来拜灵祠,红日方曈曨。
神乌集飞樯,雪波捲晴空。
椒桂荐芳馨,精诚冀感通。
谓言身半百,扁舟吾欲东。
羞作贾胡留,愿借一帆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大江从东南方向奔腾而来,冯夷的庙宇坐落在此。群山向神祇献上状文,奔腾的水流宛如游龙。将军的英勇和智慧能够摧毁邪恶,草木都知晓他的威名,旗帜常常记录着他的丰功伟绩。庙里的供品填满了这片土地,楼阁的形状何其壮丽。我来拜访灵祠,此时红日刚刚升起,神乌聚集在飞帆之上,雪白的波浪卷起晴朗的天空。椒桂散发着芬芳,诚心希望能感动神灵。如今我已年近半百,扁舟欲往东行,羞于做贾胡那样的留守者,渴望借一帆之风远航。
注释:
- 冯夷: 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 状: 指向神祇上奏的文书,表示对神的敬仰。
- 草木知威名: 草木都能感受到将军的威名,体现了其影响力。
- 庙食: 指供奉给神明的食物。
- 曈曨: 形容红日刚升起时的模糊状态。
- 神乌: 指神的使者,常用乌鸦形象象征。
- 贾胡: 指“贾谊”和“胡子”,用以表示庸俗的留守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冠卿(约生于宋代),字子云,号清江,南宋著名诗人,以其山水诗、咏怀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历至富池时,受到灵祠的感召,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对远方的向往。诗中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诗歌鉴赏:
杨冠卿的《泊舟富池乞灵祠下》是一首充满了对自然与神灵崇拜的古诗,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敬畏与对英雄气概的向往。诗的开头“大江东南来,冯夷此其宫”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奔腾不息的水域之中,冯夷作为水神的象征,象征着大江的力量与气势。
“群山各献状,奔走如游龙”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群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景观。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将军万人杰,智勇摧奸凶”提升了英雄人物的形象,表现出对历史英雄的赞美与敬仰。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更通过对神灵的祈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理想。最后的“羞作贾胡留,愿借一帆风”更是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他不愿意做庸俗的留守者,而是希望借风而行,追逐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大江东南来: 描绘了大江的流向,象征着生命的源头与力量。
- 冯夷此其宫: 指出水神冯夷的庙宇,象征着神圣之地。
- 群山各献状: 各山向神明献状,表现敬仰之情。
- 奔走如游龙: 水流的形态生动形象,增强了视觉冲击。
- 将军万人杰: 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勇气,体现历史人物的伟大。
- 草木知威名: 自然界的万物皆知晓英雄的名声,象征着普遍的尊敬。
- 庙食填兹土: 祭祀活动的盛况,反映文化与信仰的融合。
- 我来拜灵祠: 诗人自述来此拜访,表现出谦卑与尊重。
- 红日方曈曨: 描述日出之时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愿借一帆风: 诗人希望借助风力启航,象征着对未来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 “奔走如游龙”,将水流比作游龙,形象生动。
- 拟人: “草木知威名”,赋予自然以人的感知,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 整首诗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神灵的敬仰,以及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大江: 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力量。
- 冯夷: 水神的象征,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 群山: 自然的壮丽与雄伟,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
- 将军: 英雄人物的象征,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与敬仰。
- 灵祠: 祭祀的场所,象征着信仰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神是哪个?
- A) 祝融
- B) 冯夷
- C) 玄冥
-
诗中“草木知威名”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沉默
- B) 万物对英雄的尊敬
- C) 诗人的孤独
-
诗人最后希望借助什么启航?
- A) 一只船
- B) 一帆风
- C) 一阵雨
答案:
- B) 冯夷
- B) 万物对英雄的尊敬
- B) 一帆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杨冠卿与李白的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但更侧重于个人的豪情与抱负,而杨冠卿则更强调对历史与传统的尊重。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化与神话》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杨冠卿的《泊舟富池乞灵祠下》,从而欣赏古诗中的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