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休日闻蝉》

时间: 2025-04-27 11:55:51

荔枝叶底暑阴清,已有新蝉一两声。

荷露柳风餐未饱,怪来学语不分明。

意思解释

四月中休日闻蝉

原文展示:

荔枝叶底暑阴清,
已有新蝉一两声。
荷露柳风餐未饱,
怪来学语不分明。

白话文翻译:

荔枝树下的阴凉让人感到清爽,
已经传来了几声新蝉的鸣叫。
荷叶上的露水和柳风的轻拂尚未让我感到满足,
真奇怪,这蝉的叫声像是在学说话,却不太清晰。

注释:

  • 荔枝:一种热带水果,果肉鲜甜。这里用来营造夏日气氛。
  • 暑阴:炎热的夏天,阴凉的地方。
  • :昆虫,以鸣叫而闻名,象征夏季。
  • 荷露:荷叶上的露水,清晨时分常见。
  • 柳风:柳树随风摇曳,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 餐未饱:形容饮食未能满足,这里比喻对自然的感受未尽兴。
  • 怪来学语:形容蝉的鸣叫像是在模仿说话。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古典典故,但通过蝉的鸣叫,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与活泼,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季子,号诚斋,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言辞简练,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四月,正值春末夏初之际,天气渐热。诗人在轻松的假日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借助蝉鸣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诗歌鉴赏:

《四月中休日闻蝉》是一首描绘夏日氛围的优美诗作。诗人在炎热的夏日中,坐在荔枝树下,感受着大自然的清凉与生动。诗的前两句通过“荔枝叶底”与“新蝉一两声”,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清爽的景象,既有视觉的描摹,也有听觉的体验。蝉的鸣叫为夏日增添了生机,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秘密。

接下来两句“荷露柳风餐未饱”,则通过对自然细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渴求。诗人虽然在享受自然的馈赠,但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不满足,似乎在暗示着对生活深层次的思考。

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细腻,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体现了杨万里诗作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荔枝叶底暑阴清:描绘了荔枝树下的阴凉,给人以清爽之感。
  2. 已有新蝉一两声:引入蝉的鸣叫,增添了夏日的气息。
  3. 荷露柳风餐未饱: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享受,但又感到意犹未尽。
  4. 怪来学语不分明:蝉鸣模糊,似在学习说话,传达出一种逗趣与生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蝉的鸣叫比作学说话,生动形象。
  • 拟人:蝉的鸣叫被赋予了学习说话的特征。
  • 对仗:如“荷露”和“柳风”,形成了和谐的节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细腻感受的渴求,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荔枝:象征丰盛与热情的夏日。
  • :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夏季的生动。
  • 荷露:象征纯洁与清新。
  • 柳风:象征柔和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树种是什么?

    • A) 桃树
    • B) 荔枝
    • C) 柳树
    • D) 枫树
  2. 诗人在诗中对蝉的鸣叫有何感受?

    • A) 清晰
    • B) 模糊
    • C) 悲伤
    • D) 无感
  3. 诗中提到的“荷露”指的是什么?

    • A) 荷叶上的露水
    • B) 荷花
    • C) 荷叶
    • D) 荷蛤

答案:

  1. B) 荔枝
  2. B) 模糊
  3. A) 荷叶上的露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杨万里《四月中休日闻蝉》温庭筠《更漏子》的夏日描写对比:
    • 杨万里的诗描绘了自然清新的气息,体现了宁静与自得;
    • 温庭筠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