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白沙竹枝歌六首》

时间: 2025-01-27 03:08:45

绝壁临江千尺余,上头一径过肩舆。

舟人仰看瞻俱破,为问行人知得无。

意思解释

过白沙竹枝歌六首

作者:杨万里 〔宋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绝壁临江千尺余,上头一径过肩舆。舟人仰看瞻俱破,为问行人知得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象:陡峭的悬崖高耸于江边,悬崖之上有一条小路蜿蜒而过。舟上的人仰头望去,看到山势险峻,心中惊叹不已,便向路过的行人询问这条路的情况。

注释:

  • 绝壁:指的是悬崖,形容山崖的险峻。
  • 千尺余:形容悬崖的高度,超过千尺。
  • 肩舆: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通常由人抬着,形状类似轿子。
  • 舟人:指的是在船上的人。
  • :仰望的意思。
  • 俱破:形容舟人看到的景象令人震撼,完全破碎了他原有的认知。
  • 知得无:知道这条路是否可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山水景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游历白沙时,正值盛夏,作者在白沙的绝壁旁,感受山水的壮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中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人世间交通、沟通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过白沙竹枝歌》以生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威严的敬畏和惊叹。通过“绝壁临江千尺余”的描绘,呈现出悬崖峭壁的巨大、雄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一径过肩舆”则引入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对比,突显出自然的辽阔与人类的渺小。舟人仰望悬崖,心中震撼,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望。诗的最后一句“为问行人知得无”,不仅是对路况的询问,更是对生命旅途的思考,隐喻人们在未知的旅途中,时常需要他人的指引。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绝壁临江千尺余:描绘了高耸的悬崖在江边的情形,强调了其高度和险峻。
  • 上头一径过肩舆:引入了人类的活动,一条小路蜿蜒而过,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 舟人仰看瞻俱破:舟上的人抬头仰望,内心的震撼几乎让他原有的认知崩溃。
  • 为问行人知得无:舟人向路过的行人询问,表现出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安全的关注。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的雄伟与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舟人仰望,赋予了舟人一种人性化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夸张:千尺余的描绘,增强了景物的壮观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壮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绝壁: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威严。
  • :代表流动的生命与时间。
  • :象征人生旅途中的探索与不确定性。
  • 行人:象征通往知识与经验的引导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绝壁”意指什么? a) 一条小路
    b) 高耸的悬崖
    c) 江水

  2. “舟人仰看瞻俱破”中的“俱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惊叹
    c) 疲惫

  3. 诗中提到的“肩舆”是什么? a) 船
    b) 轿子
    c) 马车

答案:

  1. b) 高耸的悬崖
  2. b) 惊叹
  3. b) 轿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望岳》相比较,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但杨万里的诗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杜甫的诗则着重于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杨万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