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大云寺一公房》

时间: 2025-01-26 23:43:46

尽日陪游处,斜阳竹院清。

定中观有漏,言外证无生。

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

欲知相去近,钟鼓两闻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日陪游处,斜阳竹院清。
定中观有漏,言外证无生。
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
欲知相去近,钟鼓两闻声。

白话文翻译:

这一天我在这里游玩,斜阳照耀着清幽的竹院。
在宁静中,我看到一些空漏的光影,似乎在说无生的道理。
在色界中传授法理,而在空门中却无需情感。
如果想知道心灵的距离有多近,只需听那钟鼓声齐鸣。

注释:

  • 尽日:整天,整个日子。
  • 陪游处:陪伴游玩的地方。
  • 斜阳:夕阳,西下的太阳。
  • 竹院:竹子构成的院落,清幽之所。
  • 定中观有漏:在静定中,看到一些空漏的光影。
  • 言外证无生:言语之外,证悟到无生的道理。
  • 色界:色彩的世界,指世间事物。
  • 空门:佛教中的空的境界。
  • 欲知相去近:想知道心灵的距离有多近。
  • 钟鼓两闻声:钟声和鼓声同时响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况,唐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表达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顾况游览鄱阳大云寺时,受到寺庙环境的启发,反映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思考,以及在宁静环境中获得的心灵感悟。

诗歌鉴赏:

《鄱阳大云寺一公房》是一首描写游览与内心感悟的诗作。诗人在清幽的竹院中度过了一天,夕阳的光辉洒在院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中提到的“定中观有漏”,体现了在静定状态下,心灵对外界的感知,似乎在传达一种超脱的哲理。佛教的无生观念在此得以体现,强调内心的宁静无需外在情感的牵绊。

诗中“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进一步深化了佛教思想,指出在物质的世界中传授的法理与超脱情感的空门之间的关系。这种哲思通过最后一句“欲知相去近,钟鼓两闻声”得以升华。钟鼓声的共鸣象征了心灵的契合与认知的接近,在宁静中寻求内心的真实。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佛教哲理的理解,构建了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尽日陪游处:整天在这里游玩,描绘了游玩的场景。
  2. 斜阳竹院清:夕阳照耀着竹院,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3. 定中观有漏:在静定中,观见光影的空漏,表达心灵的觉悟。
  4. 言外证无生:通过语言之外的体验,明了无生的道理。
  5. 色界聊传法:在世间色彩中传授法理,表达人生的哲思。
  6. 空门不用情:超越情感的空门,强调内心的宁静。
  7. 欲知相去近:想要明白心灵的距离有多近。
  8. 钟鼓两闻声:钟声和鼓声的共鸣,暗示心灵的契合。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夕阳与竹院的描写形成视觉上的对比,钟鼓声则象征内心的和谐。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强调超越世俗情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竹院:象征清幽与宁静的环境。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钟鼓声:象征内心的和谐与心灵的契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爱情
    • B. 佛教哲理
    • C. 田园生活
    • D. 自然风光
  2. “欲知相去近,钟鼓两闻声”这句诗的意思是?

    • A. 想要知道心灵的距离
    • B. 想要听到钟鼓声
    • C. 表达对世俗的向往
    • D. 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顾况的《鄱阳大云寺一公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表现出对自然和内心的思考,但顾况更注重佛教哲理的体现,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山水之美和隐逸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顾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