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虚词(太清宫作)》

时间: 2025-01-26 23:30:13

迥步游三洞,清心礼七真。

飞符超羽翼,焚火醮星辰。

残药沾鸡犬,灵香出凤麟。

壶中无窄处,愿得一容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步虚词(太清宫作)
作者: 顾况 〔唐代〕

迥步游三洞,
清心礼七真。
飞符超羽翼,
焚火醮星辰。
残药沾鸡犬,
灵香出凤麟。
壶中无窄处,
愿得一容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太清宫游览的情景。他的步伐轻盈,神游于三洞之中,心中清净,恭敬地礼拜七位真仙。飞符在空中翱翔,焚香祭火以祈求星辰的庇佑。残存的药香沾染了鸡犬,而灵香则从凤和麟的身上散发出来。希望在这壶中能有足够的空间,让自己得以容身。


注释:

  • 迥步:轻快的步伐,形容神游的状态。
  • 三洞:指道教所称的三大洞天,象征着仙境。
  • 七真:道教中的七位真仙,代表着高尚的道德和修行。
  • 飞符:道教的符咒,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 焚火:祭火,表示对神灵的敬仰和祈祷。
  • :祭典,指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神灵的保佑。
  • 残药:药香,指供奉后剩余的香气。
  • 灵香:神圣的香气,象征着祥和和灵气。
  • 壶中无窄处:形容自己身处的空间狭小,期望能有更宽敞的地方。

典故解析:

  • 三洞:在道教中,三洞分别是太清洞、玉清洞和上清洞,象征着道教的三重天。
  • 七真:传说中有多位被尊为“真”的仙人,如张道陵、李耳等,象征着不同的道教思想和修行境界。
  • 飞符:道教文化中,符咒被认为具有强大的灵力,能够驱邪避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况,唐代诗人,生于约公元736年,卒年不详,字仲明,号逸人,擅长诗歌,尤其以古体诗闻名于世。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道教文化为主题,表达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顾况游览太清宫之时,受道教思想影响,表达了他对道教神仙世界的向往与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步虚词》是一首富有道教色彩的诗歌,诗人在此诗中表达了对道教理想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开篇“迥步游三洞”,便展现出一种轻盈飘渺的状态,仿佛身处于虚无缥缈的仙境之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清心与宁静。

“清心礼七真”则表现了对道教真仙的崇敬与追随,体现了诗人的内心向往。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提到“飞符超羽翼”,暗示了道教符咒的神秘力量,进一步增强了诗的神秘感。

接下来的“焚火醮星辰”,通过祭火的仪式,表达了对宇宙星辰的敬仰与祈求,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后半部分“残药沾鸡犬,灵香出凤麟”则将生活的细节与道教的神秘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灵动的气氛,似乎在表达一种渴望与呼唤。

最后两句“壶中无窄处,愿得一容身”则是诗人对自由空间的渴望,渴望在道教的理想世界中找到归宿。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意象和流畅的笔触,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迥步游三洞:轻快的步伐游玩三大洞天,展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 清心礼七真:心中清净,恭敬地礼拜七位真仙,体现对仙人的崇敬。
    • 飞符超羽翼:飞符像翅膀一样自由飞翔,象征神秘的道教力量。
    • 焚火醮星辰:祭火以祈求星辰的庇佑,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敬仰。
    • 残药沾鸡犬:药香沾染了鸡犬,反映生活中的细腻与灵动。
    • 灵香出凤麟:灵香从神兽中散发,象征祥和和灵气。
    • 壶中无窄处:空间狭小,表明对自由和宽敞的向往。
    • 愿得一容身:希望能有一个容身之处,体现对归宿感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飞符比喻为翅膀,象征自由。
    • 对仗:如“焚火醮星辰”,形成一种对称美感。
    • 象征:灵香、壶等意象象征着道教的理想和追求。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道教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清净的精神状态。


意象分析:

  • 三洞:象征着道教的理想境界,体现追求自由与超脱的愿望。
  • 七真:代表着道教的高尚理想与修行目标。
  • 飞符:象征着道教的神秘力量,体现对超自然的向往。
  • 灵香:象征灵性与祥和,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宁静。
  • :象征空间的局限与对自由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三洞”指的是哪三个?

    • A. 太清洞、玉清洞、上清洞
    • B. 天河、月亮、星辰
    • C. 大海、山川、田野
  2. 填空题:诗中“飞符超__”描绘了什么意象?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灵香”是指世俗的香气。(对/错)


答案

  1. A
  2. 羽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理想与归宿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风格上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