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陇州鱼龙川石鱼 宋祁 〔宋代〕 织鳞藏介石,物化自何年。 无复西江水,长依东海田。 苔纹堪代藻,云叶即成莲。 琥珀藏蚊影,佳名共此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石鱼的形象,它藏身于坚硬的石头之中,不知从何年月开始存在。它不再有西江的水流,却长久地依附在东海的田野上。石上的苔藓纹理可以代替水藻,云朵的叶子形状就像莲花。琥珀中藏着蚊子的影子,这个美好的名字因此被人们共同传颂。
注释: 字词注释:
- 织鳞:形容石鱼的鳞片纹理细腻如织。
- 藏介石:指石鱼隐藏在坚硬的石头中。
- 物化:指事物的变化或转化。
- 西江水:指石鱼原本可能生活的水域。
- 东海田:比喻石鱼现在的栖息地。
- 苔纹:石头上的苔藓纹理。
- 藻:水生植物,这里指水藻。
- 云叶:云朵的形状。
- 琥珀藏蚊影:琥珀中有时会保存古代昆虫的影子。
典故解析:
- 琥珀藏蚊影:这个典故源自琥珀中保存的古代昆虫,象征着时间的痕迹和历史的见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他的诗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宋祁在游览陇州鱼龙川时,看到石鱼化石而作,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石鱼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时间的深远。诗中“织鳞藏介石”一句,既描绘了石鱼的形态,又隐喻了时间的沉淀。“无复西江水,长依东海田”则表达了石鱼从水域到陆地的变迁,以及它对新环境的适应。后两句通过苔纹和云叶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石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赞美和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织鳞藏介石”:描绘石鱼的鳞片细腻如织,隐藏在坚硬的石头中。
- “物化自何年”:询问石鱼从何时开始存在于石头中,暗示时间的久远。
- “无复西江水”:石鱼不再有西江的水流,暗示环境的变迁。
- “长依东海田”:石鱼长久地依附在东海的田野上,比喻石鱼的新栖息地。
- “苔纹堪代藻”:石头上的苔藓纹理可以代替水藻,比喻石鱼与新环境的融合。
- “云叶即成莲”:云朵的形状就像莲花,进一步强化了石鱼与自然的和谐。
- “琥珀藏蚊影”:琥珀中藏着蚊子的影子,象征时间的痕迹和历史的见证。
- “佳名共此传”:这个美好的名字因此被人们共同传颂,表达了对石鱼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织鳞”、“苔纹堪代藻”、“云叶即成莲”等,通过比喻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拟人:如“长依东海田”,赋予石鱼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如“织鳞藏介石,物化自何年”,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石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石鱼的形象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也是对时间无情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织鳞:细腻的鳞片纹理。
- 介石:坚硬的石头。
- 西江水:石鱼原本可能生活的水域。
- 东海田:石鱼的新栖息地。
- 苔纹:石头上的苔藓纹理。
- 云叶:云朵的形状。
- 琥珀藏蚊影:时间的痕迹和历史的见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织鳞藏介石”描绘了什么? A. 石鱼的形态 B. 石头的硬度 C. 水流的细腻 答案:A
-
“无复西江水,长依东海田”表达了什么? A. 石鱼的环境变迁 B. 石鱼的喜好 C. 石鱼的移动 答案:A
-
“琥珀藏蚊影”象征什么? A. 时间的痕迹 B. 石鱼的影子 C. 石头的硬度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赞叹。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通过对褒禅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词对比:
- 苏轼《石钟山记》与宋祁《陇州鱼龙川石鱼》:两者都通过对自然奇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祁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宋祁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