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漠漠朝烟上,霏霏野气和。惊鸿自去渚,戏鹜不沈波。田畯耕扶耒,溪童食啄蠡。绀舟时一眺,䍧践损春莎。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烟雾弥漫上升,田野的气息柔和飘散。惊飞的鸿雁自沙洲离去,嬉戏的野鸭不沉入波涛。农夫扶着犁耕作,溪边的孩童啄食螺蛳。坐在青色的船上不时远眺,羊群践踏损伤了春天的草地。
注释:
- 漠漠: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 朝烟:清晨的烟雾。
- 霏霏:形容云雾、烟气等飘散的样子。
- 野气:田野的气息。
- 惊鸿:受惊飞起的鸿雁。
-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 戏鹜:嬉戏的野鸭。
- 沈波:沉入波涛。
- 田畯:农夫。
- 扶耒:扶着犁。
- 溪童:溪边的孩童。
- 啄蠡:啄食螺蛳。
- 绀舟:青色的船。
- 䍧践:羊群践踏。
- 春莎:春天的草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他的诗风格清新,善于写景,尤其擅长七言诗。此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田园生活的宁静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旅途中,乘船经过田园时所作,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田园的宁静景象。首两句“漠漠朝烟上,霏霏野气和”以朦胧的烟雾和柔和的田野气息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接下来的“惊鸿自去渚,戏鹜不沈波”通过动态的鸟禽活动,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后两句“田畯耕扶耒,溪童食啄蠡”则转向人物活动,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朴实和自然。最后一句“绀舟时一眺,䍧践损春莎”以船上远眺的视角,将整个画面收束,同时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惜和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验。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漠漠朝烟上”:漠漠形容烟雾弥漫,朝烟指清晨的烟雾,这里描绘了清晨烟雾升腾的景象。
- “霏霏野气和”:霏霏形容云雾、烟气等飘散的样子,野气指田野的气息,这里表达了田野气息柔和飘散的感觉。
- “惊鸿自去渚”:惊鸿指受惊飞起的鸿雁,自去渚表示鸿雁自沙洲离去,这里描绘了鸿雁飞离的动态。
- “戏鹜不沈波”:戏鹜指嬉戏的野鸭,不沈波表示野鸭不沉入波涛,这里描绘了野鸭在水中嬉戏的情景。
- “田畯耕扶耒”:田畯指农夫,耕扶耒表示农夫扶着犁耕作,这里描绘了农夫耕作的场景。
- “溪童食啄蠡”:溪童指溪边的孩童,食啄蠡表示孩童啄食螺蛳,这里描绘了孩童在溪边玩耍的情景。
- “绀舟时一眺”:绀舟指青色的船,时一眺表示不时远眺,这里描绘了诗人在船上远眺的情景。
- “䍧践损春莎”:䍧践指羊群践踏,损春莎表示损伤了春天的草地,这里描绘了羊群践踏草地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惊鸿自去渚”中的“自去”,赋予鸿雁自主行动的能力。
- 对仗:如“漠漠朝烟上,霏霏野气和”中的“漠漠”与“霏霏”,“朝烟上”与“野气和”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晨田园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深切体验和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漠漠: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 霏霏:形容云雾、烟气等飘散的样子,增添了柔和的感觉。
- 惊鸿:受惊飞起的鸿雁,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 戏鹜:嬉戏的野鸭,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 田畯:农夫,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朴实。
- 溪童:溪边的孩童,展现了田园生活的自然。
- 绀舟:青色的船,增添了画面的色彩感。
- 䍧践:羊群践踏,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漠漠朝烟上”中的“漠漠”形容的是: A. 烟雾弥漫的样子 B. 云雾飘散的样子 C. 田野气息的样子 D. 水面波动的样子
-
诗中“惊鸿自去渚”中的“惊鸿”指的是: A. 受惊飞起的鸿雁 B. 受惊飞起的野鸭 C. 受惊飞起的鸟儿 D. 受惊飞起的蝴蝶
-
诗中“田畯耕扶耒”中的“田畯”指的是: A. 农夫 B. 渔夫 C. 牧童 D. 樵夫
-
诗中“绀舟时一眺”中的“绀舟”指的是: A. 青色的船 B. 红色的船 C. 黄色的船 D. 白色的船
答案:
- A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美景。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宋祁的《舟中三首 其二》:两者都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美景,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体现了隐逸山林的意境,而宋祁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朴实和自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祁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宋代文学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