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天台寺
作者:杜荀鹤 〔唐代〕
一到天台寺,高低景旋生。
共僧岩上坐,见客海边行。
野色人耕破,山根浪打鸣。
忙时向闲处,不觉有闲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来到天台寺的情景。刚到寺庙,高低起伏的景色便映入眼帘。和僧人一起坐在岩石上,能看到游客在海边散步。田野的色彩中,有人正在耕作,山根的浪涛发出声响。在忙碌的时光中,向闲适的地方去,竟不知不觉间产生了闲适的情趣。
注释:
- 天台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寺庙。
- 高低景旋生:高低起伏的景色交相辉映。
- 共僧:与僧侣一起。
- 野色人耕破:田野的颜色被耕作的人打破,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气息。
- 山根浪打鸣:山脚下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
- 忙时向闲处:在忙碌的时候转向闲适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唐代诗人,号称“诗中之王”,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荀鹤游历天台寺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闲适与宁静。天台寺作为佛教圣地,给诗人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鉴赏:
《登天台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宁静的诗作。诗中,杜荀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天台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及对闲适心境的向往。
诗的开头“一到天台寺,高低景旋生”,生动地描绘了到达寺庙时的瞬间感受,景色的高低起伏仿佛在眼前旋转,令人耳目一新。接着,诗人与僧人一起坐在岩石上,目睹游客在海边行走,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接下来的“野色人耕破”,则通过对田园景象的描写,展现出劳动生活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关注。
最后一句“忙时向闲处,不觉有闲情”,更是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在繁忙的生活中,偶尔的闲适让人感受到宁静与快乐。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到天台寺,高低景旋生:诗人刚到天台寺,便被四周起伏的景致所吸引,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
- 共僧岩上坐,见客海边行:与僧侣一起坐在岩石上,目睹游客在海边散步,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自然的结合。
- 野色人耕破,山根浪打鸣:田野的色彩被耕作的人打破,海浪拍打山根发出声音,表现了自然与人类劳动的互动。
- 忙时向闲处,不觉有闲情:在忙碌中转向闲适的地方,诗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闲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低景旋生”与“见客海边行”,形成了和谐的音律与节奏。
- 拟人:如“山根浪打鸣”,使自然界的声音更富有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在繁忙生活中寻找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台寺:象征着宁静与超脱。
- 高低景:象征自然的多样性与生机。
- 海边:象征着广阔与自由。
- 野色:象征着田园生活的美好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登上天台寺后,首先感受到的是什么?
- A) 花香
- B) 高低的景色
- C) 僧侣的谈话
- D) 客人的欢笑
-
诗中提到“见客海边行”,这说明了什么?
- A) 游客在海边游泳
- B) 游客在海边散步
- C) 游客在海边捕鱼
- D) 游客在海边野餐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忙碌
- C) 闲适
- D) 愤怒
答案:
- B) 高低的景色
- B) 游客在海边散步
- C) 闲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杜荀鹤的《登天台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二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而杜荀鹤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荀鹤诗集》
- 《唐代文学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