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华堂》

时间: 2025-01-11 21:51:10

锦衣赍钺耀当年,心在王家迹在边。

论议每先诸将勇,规模仍袭仲兄贤。

一朝华栋飞翚动,四坐清觞插羽传。

欲赋酬章惭懦氏,白头终日诵尘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锦衣赍钺耀当年,心在王家迹在边。
论议每先诸将勇,规模仍袭仲兄贤。
一朝华栋飞翚动,四坐清觞插羽传。
欲赋酬章惭懦氏,白头终日诵尘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心中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惆怅。诗中提到曾经身披华丽衣服、手握权杖光耀一时,心中却仍然挂念着王室的根基,身在边疆。讨论事情时,总是先提到那些勇敢的将领,而自己所设想的规模和计划依然沿袭着先贤的智慧。忽然间,华美的建筑飞翔般动起来,四周的饮酒欢聚中,酒杯如羽毛般传递。想要为自己赋诗酬答,心中却感到惭愧和无力,白头之年整日诵读着尘封的典籍。

注释:

  • 锦衣:指华丽的衣服,象征着权势和地位。
  • 赍钺:手持权杖,钺是一种古代的武器,这里比喻权力。
  • 王家:指王室,强调对王室的忠心。
  • 仲兄:指兄长,可能是指历史上的贤者或英雄。
  • 华栋:华丽的建筑,象征着成就。
  • 翚动:形容飞翔或飘动,表现出一种生机。
  • 清觞:清酒杯,表示宴会场景。
  • 懦氏:可能指懦弱的人,表示作者的自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歌作品展现出对历史和政治的深刻思考。他的诗风多表现出一种对往昔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思索,常常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创作背景:

《棣华堂》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和北方边疆压力增加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过去辉煌的回忆,表现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的无奈。

诗歌鉴赏:

《棣华堂》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诗人通过对往昔的追忆,展现了对权力与荣誉的渴望,同时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个人情怀的失落。诗的开头以“锦衣赍钺耀当年”引入,描绘了过去辉煌的形象,而后“心在王家迹在边”则表现出诗人对王室的忠心与对边疆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人提到“论议每先诸将勇”,将讨论事情的焦点放在勇敢的将领上,体现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同时,诗中“华栋飞翚动”展现了一种生动的场景,仿佛在描绘一种繁华的宴会,然而随之而来的“欲赋酬章惭懦氏”又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与自卑,反映出他对自身成就的不满和对前人的敬仰。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称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锦衣赍钺耀当年:描绘了作者曾经的光辉与权势。
  2. 心在王家迹在边:表达了对王室的忠诚和边疆的忧虑。
  3. 论议每先诸将勇:评论时总是提到勇敢的将领,反映出对英雄的尊重。
  4. 规模仍袭仲兄贤:计划上依然借鉴先贤的智慧。
  5. 一朝华栋飞翚动:描绘出繁华的场景,象征着成就的飞跃。
  6. 四坐清觞插羽传:宴会中酒杯传递,营造出欢快气氛。
  7. 欲赋酬章惭懦氏:想要赋诗回应,却感到自愧。
  8. 白头终日诵尘编:年老之际,整日诵读尘封的典籍,表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

修辞手法:

  • 对比:过去的光辉与现实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
  • 隐喻:用“锦衣”、“钺”来象征权力与地位。
  • 象征:华栋与清觞象征着繁荣与欢聚,却又映照出内心的惆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历史的缅怀与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个人理想的无奈,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感与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锦衣:象征权力与地位。
  • :权力的象征,指权杖。
  • 华栋:繁华与成就的象征。
  • 清觞:酒杯,象征欢聚与庆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锦衣”象征什么?

    • A. 普通衣物
    • B. 权力与地位
    • C. 战斗的装备
    • D. 乡村的服饰
  2. “心在王家迹在边”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 A. 自豪
    • B. 忧虑
    • C. 快乐
    • D. 满足
  3. 诗中“欲赋酬章惭懦氏”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 A. 骄傲
    • B. 羞愧与无力
    • C. 喜悦
    •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津口》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历史的沉重感。
  • 李白的《夜泊牛津口》:展现了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情感更加奔放,与韩维的沉思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