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题悼兰集》
时间: 2025-01-10 21:52: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驻娭光片影,忍重忆旧欢盟。尽贳醉钗边,邀歌扇底,心迹双清。新醒漫赁泪浣,托微波弦上有流莺。啼损幽兰露眼,护花谁系金铃。层城一夕返云輧,愁草瘗花铭。奈梦断香销,曲终人远,空吊湘灵。星星鬓丝渐改,到中年哀乐便无名。一样伤春身世,杨花不算飘零。
白话文翻译:
在微光中驻足,忍不住回忆往昔的欢笑与誓言。尽情沉醉在钗边,邀约在扇下,心事两相清晰。新醒后,泪水如潮,轻轻地在弦上托起流莺的身影。幽兰啼哭,露水模糊了双眼,谁能为花儿系上金铃呢?层层城郭的云烟在夜里回归,愁苦的草木铭刻着花的哀伤。奈何梦断,香消,曲终人散,空自吊念湘灵。星星的白发渐渐增多,到了中年,悲欢离合无名无分。一样的伤春身世,杨花也不算飘零。
注释:
- 驻娭:驻足、停留的意思。
- 欢盟:欢笑的誓言。
- 贳醉:尽情享受醉酒的状态。
- 心迹: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 流莺:流动的莺声,象征美好的音律。
- 护花:照顾花儿。
- 金铃:装饰花朵的铃铛,象征美好与珍贵。
- 湘灵:指《楚辞》中的湘妃,代表对过往的怀念与哀伤。
- 杨花:指杨柳飘飞的花朵,象征漂泊与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梦碧,近代女性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她的诗风细腻,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柔情与智慧。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 题悼兰集》是在寇梦碧对友情或爱情的追忆中创作的,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木兰花慢”为词牌,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深情回忆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感慨。开篇“驻娭光片影,忍重忆旧欢盟”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温情的回忆场景中。诗人以光影作引,勾勒出与友人或爱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接下来的“尽贳醉钗边,邀歌扇底,心迹双清”,展现了那种无拘无束的欢乐时光,似乎一切都那么纯真美好。然而,随着“新醒漫赁泪浣”,诗人意识到美好已成过往,眼泪不禁流下,心中充满了惆怅。接着的意象“啼损幽兰露眼,护花谁系金铃”用细腻的比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无能为力与感伤。
在后续的描写中,诗人将情感与自然结合,通过“层城一夕返云輧”描绘出一个充满愁苦的景象,表达了对往昔的沉重怀念。“奈梦断香销,曲终人远,空吊湘灵”更是将这种哀愁推向高潮,仿佛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令人心痛。
整首诗通过音韵的和谐与意象的交织,深刻地传达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惆怅与无奈,使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诗人通过对伤春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驻娭光片影:在微弱的光影中停留,意喻回忆的开始。
- 忍重忆旧欢盟:难以自禁地回忆起过去的欢笑与誓言。
- 尽贳醉钗边:在钗边尽情享受醉酒的快感。
- 邀歌扇底,心迹双清:在扇底邀歌,心中情感明晰。
- 新醒漫赁泪浣:刚醒来,泪水如潮。
- 托微波弦上有流莺:在弦上轻托微波,流莺声响。
- 啼损幽兰露眼:幽兰啼哭,露水模糊了视线。
- 护花谁系金铃:谁来为花儿系上金铃呢?
- 层城一夕返云輧:层层城郭的云烟在夜里回归。
- 愁草瘗花铭:愁苦的草木铭刻着花的哀伤。
- 奈梦断香销:梦断香消,情感无法再续。
- 曲终人远,空吊湘灵:曲终人散,空自吊念湘灵。
- 星星鬓丝渐改:白发渐增,岁月无情。
- 到中年哀乐便无名:到了中年,悲欢离合无名无分。
- 一样伤春身世:无论如何,都是对春天的伤感。
- 杨花不算飘零:即使是杨花飘零,也不算真正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驻娭光片影”比喻美好时光的短暂。
- 拟人:将“幽兰”拟人化,表现其情感。
- 对仗:如“曲终人远,空吊湘灵”,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的追忆,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光影:象征记忆与过去。
- 幽兰:代表美好的事物与情感。
- 金铃:象征珍贵与美丽。
- 杨花:象征无常与漂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幽兰”象征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悲伤的情感
C. 无常与漂泊
D. 生活的乐趣 -
填空题:诗中“奈梦断香销”表达了对____的感慨。
-
判断题:诗中“层城一夕返云輧”表达的是对过去的怀念。(对/错)
答案:
- A
- 过去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离骚》: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更侧重于个人的理想与抱负。
-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夜的自然美景,虽有淡淡的忧伤,但更倾向于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近现代女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
以上是关于《木兰花慢 题悼兰集》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