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傍竹》

时间: 2025-02-04 15:31:01

竹竿穿竹篱,却与篱为柱。

大小且相依,荣枯何足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傍竹》 ——杨万里

竹竿穿竹篱,却与篱为柱。
大小且相依,荣枯何足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在篱笆旁生长的情景。竹竿穿过竹篱,却与篱笆相互依靠;无论是大竹子还是小竹子,它们都相互依存,生长的荣枯又何必去在意呢?

注释

  • 竹竿:指竹子生长的竿子,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 竹篱:用竹子编成的篱笆,象征着人类的生活环境。
  • :这里指篱笆的支柱,强调竹子与篱笆的相互依存。
  • 荣枯:荣是茂盛,枯是枯萎,代表生命的变化与无常。

典故解析

此诗虽不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竹子与篱笆的关系,隐喻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坚韧和正直的象征,能够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杨万里的诗作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道傍竹》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竹子与篱笆的关系,反映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隐含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道傍竹》是一首简约而深邃的诗。诗中描绘了竹子与篱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这种依存不仅是物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与关怀。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代表着坚韧、正直与清高。诗人通过竹竿与篱笆的关系,强调了自然中的生存智慧:不论是荣华富贵还是贫贱枯槁,生活总是要继续,重要的是互相依赖与支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传递了深刻的哲理,显示了杨万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对自然的深情厚谊。诗中虽无华丽辞藻,却蕴含了丰厚的情感与哲思,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竿穿竹篱:描绘了竹子与篱笆相交的画面,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 却与篱为柱:强调竹子作为支柱的重要性,表现出它与篱笆的紧密联系。
  • 大小且相依:无论是大竹子还是小竹子,都能互相依赖,体现了团结与扶持的意义。
  • 荣枯何足顾:无论是繁荣还是衰败,都不必过于在意,反映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支柱,象征着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生命中的相互依赖与支持,不论荣华富贵与否,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生命的核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坚韧与清高,是中国文化中精神的象征。
  • :表示人造的环境,象征着社会的联系与人际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着坚韧和正直? A. 篱
    B. 竹
    C. 柱

  2. 诗的主题强调了什么? A. 荣华富贵
    B. 依存与支持
    C. 孤独

  3. 诗中提到的“荣枯”指的是什么? A. 竹子的生长
    B. 生命的变化
    C. 自然的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杨万里《道傍竹》 vs 杜甫《望岳》

两首诗均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类的关系。杨万里的诗着重描绘竹子与篱笆的相互依存,而杜甫则通过描绘高山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自然与人之间深刻的联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