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于赫有梁,向明而治。知人则哲,聪明文思。思皇多士,俊乂咸事。弗惟其官,惟人乃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歌表达了对王权建立与治理的赞美。治理国家的君主必须明辨是非、明确位置,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明理的君主应当具备聪慧和才智,聚集贤能之士,共同为国效力。重视人才的君主不仅仅关注官职的高低,更注重每个人的才能与贡献。
注释:
- 惟王:专指君主,强调其重要性。
- 建国:建立国家,指治理国家。
- 辨方正位:明辨是非,明确各自位置。
- 赫:显赫,形容国家的强大。
- 知人则哲:懂得用人,才是明智的表现。
- 俊乂:才能出众的人,贤士。
- 弗惟其官:不只是看重官职。
- 乃备:强调人才能够齐备。
典故解析:
“知人善任”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论语》中有明晰的阐述,强调了贤能之士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非常重视士人的地位,诗中提到的“俊乂”,即是对士人的尊重与推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约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擅长律诗和古文,诗风清丽,常以抒情和写景为主。他的作品常体现出对社会、政治的思考。
创作背景:在南朝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沈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统治者的渴望,希望能有贤明之君来治理国家,聚集人才,兴国安民。
诗歌鉴赏:
《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一 俊雅》是一首赞美王权与贤能之士的诗作,沈约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出理想的治理状态。他强调了统治者的责任与智慧,认为只有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这首诗不仅是对统治者的期许,也是对士人阶层的礼赞,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关切与期盼。诗中彰显的“知人则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应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整体来看,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惟王建国:强调君主的地位与责任。
- 辨方正位:君主需明确各人的职责,以维护国家的稳定。
- 于赫有梁:赞美国家的强大与繁荣。
- 向明而治:向光明的方向治理,寓意追求正义。
- 知人则哲:明智的君主懂得识别并任用人才。
- 聪明文思:统治者应具备聪慧与文采。
- 思皇多士:关注国家的贤士与人才。
- 俊乂咸事:贤士应共同为国效力。
- 弗惟其官:强调不应仅仅看重权位。
- 惟人乃备:重视每个人的才能。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排比与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用“知人则哲”及“弗惟其官”形成对比,突显了重才的重要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贤明统治者的期望,以及对人才的重视,强调了一个国家的兴盛与人才的关系。
意象分析:
- 王:象征权力与统治。
- 国:代表国家的整体。
- 明:象征光明与智慧,治理的方向。
- 士:象征有才华的人,国家的栋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俊乂”指的是什么?
- A. 统治者
- B. 有才华的人
- C. 诗人
- D. 农民
-
填空题:诗中强调“知人则__”,表现出对人才的重视。
-
判断题:诗歌的主题是对国家的治理与贤能之士的赞美。(对/错)
答案:
- B
- 哲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 孟子对“知人”的进一步讨论。
- 《登高》—— 杜甫对国家与人民的思考。
诗词对比: 《静夜思》—— 李白与沈约的不同风格,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沈约则聚焦于国家的治理与人才的选拔。两者在主题上各有侧重,但都反映出对理想状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