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效曹刘体》
时间: 2025-01-11 04:56: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效曹刘体
皇心亭毒广,蝥贼皆陶甄。
未刈蚩尤旗,方同轩后年。
天子幸汉中,轘辕阻氛烟。
玺书召幕牧,名在列岳仙。
国难倚长城,庙谋资大贤。
清损休汝骑,仁留述职篇。
遐路渺天末,繁笳思河边。
饰徒促远期,祗命赴急宣。
謏才岂足称,深仁顾何偏。
那堪临流意,千里望旗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袁高使君的送别之情,诗人借古人的体裁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开头提到皇帝的威望和外敌的威胁,接着叙述了国家的困境和对贤能之士的期待。诗中提到长城和庙谋,暗指国家的防御和智谋。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袁高的祝福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期待他能在遥远的征途上取得胜利。
注释:
- 皇心:指皇帝的心意。
- 亭毒:指亭子和毒害,可能比喻环境的恶劣。
- 蝥贼:指外敌侵扰。
- 蚩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战神。
- 轘辕:古代车辕,象征国家的交通和通达。
- 玺书:皇帝的命令书。
- 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
- 庙谋:指国家的谋划和策略。
- 清损:指减轻损失。
- 遐路:遥远的道路。
- 繁笳:指乐器,象征战争的号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字子华,号皎然,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70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五言诗与七言诗,作品常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袁高的送别,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及对贤士的期待。同时,诗中借古代英雄的事迹来激励后人,表现了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古典诗歌的形式,表现了诗人对袁高使君的送别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诗的开头通过“皇心亭毒广,蝥贼皆陶甄”两句,迅速引入主题,描绘出当时的危机四伏的局势,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接下来的句子则提到“未刈蚩尤旗,方同轩后年”,这里用蚩尤和轩辕的典故,暗示着历史的重演以及对未来的渺茫。
诗中反复提到的“长城”、“庙谋”等意象,强化了国家防御和智谋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对于贤才的渴望。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对袁高的鼓励与祝福,显示出一种深厚的友情与期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的才情与对国家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皇心亭毒广:皇帝的心意广泛而深邃,形势复杂。
- 蝥贼皆陶甄:外敌如蝥蜴般狡猾,威胁日益严重。
- 未刈蚩尤旗:未能消灭敌人,象征着持久的斗争。
- 方同轩后年:历史的轮回,暗示重蹈覆辙的危险。
- 天子幸汉中:皇帝亲临汉中,表明国家对局势的重视。
- 轘辕阻氛烟:交通受阻,形势严峻。
- 玺书召幕牧:皇帝下令召集贤能之士。
- 名在列岳仙:以贤能之士为国家谋划,期望能如岳仙般卓越。
- 国难倚长城:国家的困境依赖于长城的防护。
- 庙谋资大贤:国家的谋略需要大贤之士。
- 清损休汝骑:希望减轻对士兵的损失。
- 仁留述职篇:希望仁爱之心能延续,记录下这段历史。
- 遐路渺天末:遥远的征途如同天边一样渺茫。
- 繁笳思河边:战斗的号角声使人想起河边的往事。
- 饰徒促远期:表面上是赶时间,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焦虑。
- 祗命赴急宣:恪尽职守,急于响应命令。
- 謏才岂足称:自谦才华,认为不足以称道。
- 深仁顾何偏:表达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
- 那堪临流意:无法承受临别的情感。
- 千里望旗旃:遥望远方的战旗,心中充满不舍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皇心比作亭台,展示其深广。
- 对仗:如“未刈蚩尤旗,方同轩后年”,形成鲜明的对比。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袁高的深情祝福,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浓厚的爱国情怀与对友人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皇心:象征国家的权威与命运。
- 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与安全。
- 蜥蜴:象征外敌的狡诈与威胁。
- 蚩尤:象征战争与斗争。
- 旗旃:象征奋斗的目标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城”象征什么?
- A. 交通便利
- B. 国家防御
- C. 文化交流
- D. 商贸繁荣
-
诗人对袁高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冷漠
- B. 深切的关心与祝福
- C. 竞争对手
- D. 朋友已逝
-
诗中提到“玺书”是指什么?
- A. 皇帝的命令书
- B. 文人的书信
- C. 商业合同
- D. 诗人的作品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送别》王维
- 《滕王阁序》王勃
诗词对比: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皎然的《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都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待,但王勃更强调个人的抱负与理想,而皎然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责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