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彦华帅机六言十首》

时间: 2025-01-11 09:12:18

似怜翁老吾老,宁论子才不才。

皆云法当止矣,况于身要扶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似怜翁老吾老,宁论子才不才。
皆云法当止矣,况于身要扶哉。

白话文翻译:

似乎同情老人的衰老,我的年纪也不轻;
何必讨论儿子的才华与否?
大家都说法度应该停止了,更何况要对自身进行扶持呢?

注释:

  • 似怜:似乎有同情之意。
  • 翁老:指年老的长辈,这里指“老人”。
  • 宁论:宁可不去讨论。
  • :指儿子或后辈。
  • 法当止矣:法律和规章制度应该停止。
  • 况于身要扶哉:更何况对自身的扶助和支持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景山,中国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生于南宋时期,刘克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现实的敏锐观察而闻名,作品风格多样,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对朝政以及个人处境的思考尤为深刻。诗中表达了对老年人的关怀和对后辈才华的思索,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年人及其处境的深切同情。诗人开篇以“似怜翁老吾老”点出主题,表达对老年人共同体的关注,进而引出对后辈的思考,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刘克庄在此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强调了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的扶持。

“宁论子才不才”一句,直接质疑了社会上对后辈才华的评价标准,表明了诗人对这种评价的无奈与反思。在古代社会,才华往往被过度重视,而诗人却认为这种讨论是多余的。接下来的“皆云法当止矣”,则是对当时社会法度的批判,表明即使在法律和规则的框架下,人们也应当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和道德修养。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思考,更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伦理的深刻洞察。诗的结尾“况于身要扶哉”总结了全诗的思想,强调扶持与关爱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似怜翁老吾老:诗人以“我”与“翁”的对比,体现了对老年的同情和理解。
  • 宁论子才不才:在此,诗人质疑社会对后辈的评价,认为这不是重要的讨论。
  • 皆云法当止矣:反映出对法律条文的无奈,似乎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声抗议。
  • 况于身要扶哉:呼吁对个人的关心与支持,强调人际之间的相互扶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似怜翁老吾老”与“宁论子才不才”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宁论子才不才”,引发读者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老年人与后辈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老年人处境的同情,以及对社会法度的批判,呼唤对人际互助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翁老:象征老年人,体现出对传统价值的尊重。
  • 子才:象征年轻一代的才华,反映了社会对年轻人的期待与评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似怜翁老吾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轻蔑
    • B. 同情
    • C. 无所谓
    • D. 喜悦
  2. 诗中提到的“法当止矣”意指什么?

    • A. 法律应该继续有效
    • B. 法律不重要
    • C. 法律应该停止执行
    • D. 法律需要改革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与陶渊明的诗作,二者都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但刘克庄更侧重于社会责任感与人际关系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内心的归属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刘克庄诗词集》
  • 《古诗词鉴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