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谓如庐阜,因迂数里行。
问俱无古迹,来等慕虚名。
借榻眠难熟,逢碑眼暂明。
残僧逃似鼠,难结社中盟。
白话文翻译:
我本以为这里如同庐阜那样美好,然而却绕了好几里路。
问了周围的人,没有什么古迹可寻,大家只是为了追求那虚名而来。
借着床榻睡觉却难以入眠,偶尔在碑文上看到一些光明的东西。
残留的僧人像老鼠一样逃避,难以在这里结成恒久的友谊。
注释:
- 庐阜:指的是庐山和阜阳,意指名山大川的美好景象。
- 迂:绕远,走曲折的路。
- 古迹:古代遗留下来的遗址或事物。
- 虚名:没有实质内容的名声或名誉。
- 榻:床榻。
- 难熟:难以入眠。
- 碑眼:碑文的内容。
- 残僧:指孤零零的僧人。
典故解析:
庐阜作为名山,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对其向往,这里提到的“虚名”则反映出人们对于名声的追求与失落,暗示了对当下景象的失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宋代诗人,出生于福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克庄游览某寺庙时,表达了对风光的期待与现实的失望,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名山大川的向往与对虚名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西林寺的游览体验。开头两句,通过“庐阜”这一自然景观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致的期待。然而,接下来的描述却揭示了现实的失落,周围没有古迹可寻,来此的众人只为追求虚名而非真正的精神享受。诗人在“借榻眠难熟”中表现了内心的困扰与失落,难以找到真正的安宁。结尾一句则以“残僧逃似鼠”形象地描绘了孤独与不安的氛围,暗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难以建立的信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虚名与真实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将谓如庐阜:起初的期望,庐阜的美好是一个理想的象征。
- 因迂数里行:现实的路途却是曲折的,暗示了追寻的艰辛。
- 问俱无古迹:对古迹的询问却得不到回应,象征着失落。
- 来等慕虚名:众人追名逐利,显得空虚无实。
- 借榻眠难熟:内心的困扰,借宿的状态并不能带来安宁。
- 逢碑眼暂明:偶然的启示或发现,短暂的光明。
- 残僧逃似鼠:形象的比喻,孤独的僧人逃避现实。
- 难结社中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难以建立,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失落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残僧逃似鼠”,用老鼠来比喻僧人的逃避,形象生动。
- 对仗:各句之间在结构上相互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虚名的质疑与对现实的失望,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庐阜:象征理想与追求的美好。
- 古迹: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榻:代表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 残僧:表现孤独与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庐阜”意指什么?
A. 山川美景
B. 书籍
C. 人物
D. 城市 -
诗中“虚名”是指什么?
A. 实际成就
B. 没有实质内容的名声
C. 朋友
D. 诗歌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刘克庄的《西林寺》更多地讨论了人对名声的追求与失落,而王维则表现了对自然的沉醉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表达情感与意境上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