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李杜放诗豪》

时间: 2025-01-26 05:00:01

李杜放诗豪。

万丈晴虹吸海涛。

六义不传风雅变,离骚。

金玉无言价自高。

春日对春醪。

短咏长歌慰寂寥。

幽鸟落来花里悟,从教。

彩凤飘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李杜放诗豪
作者: 刘秉忠 〔元代〕

李杜放诗豪。万丈晴虹吸海涛。六义不传风雅变,离骚。金玉无言价自高。春日对春醪。短咏长歌慰寂寥。幽鸟落来花里悟,从教。彩凤飘飘。

白话文翻译:

李白和杜甫的诗才豪放,像那万丈晴空中的彩虹吸引着海浪。六义(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未能传承,风雅之气变得冷淡,离骚之作的高洁品质难以继承。金玉虽无言,价值自高;在春日里对着春醪(美酒)畅饮。短小的咏叹和长歌,能够抚慰我的孤独。幽鸟在花丛中落下,似乎从中领悟了什么,彩凤轻盈地飘舞。

注释:

  • 李杜: 指唐代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 放诗豪: 形容李杜的诗才豪放不羁。
  • 六义: 指古代诗歌的六种基本原则,包括诗的内容、音韵、对仗等。
  • 离骚: 是屈原的作品,代表了高尚的诗歌品质。
  • 春醪: 指春天酿造的美酒。
  • 慰寂寥: 安慰孤独的心情。
  • 幽鸟: 可能指一种鸟,代表自然的幽静。
  • 彩凤: 代表美好、高贵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秉忠(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为题材。

创作背景:

《南乡子·李杜放诗豪》是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李白和杜甫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诗歌境界的追求和对世态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南乡子·李杜放诗豪》是刘秉忠对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赞美之作,诗中展现了对古代诗歌风雅的追思,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诗人以李杜的豪放诗才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古典文化的崇敬。在第一句中,"李杜放诗豪"直接点明主题,激昂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的气势。接下来的“万丈晴虹吸海涛”,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豪放诗作的魅力,仿佛在说他们的诗作如同彩虹般绚烂,能够吸引所有的海浪。

然而,诗中又透露出一种忧伤和惋惜,“六义不传风雅变,离骚”,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文化传承的失落感。金玉无言的高贵,意味着真正的才华和艺术价值往往不需要言语来表达。这种矛盾的情感在短咏长歌的对比中得以体现,既有对往昔的怀念,又显露出当下的孤寂。最后,"幽鸟落来花里悟,从教"则是一种豁达的态度,表示即便在孤寂中,也能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和宽广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李杜放诗豪: 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才。
  • 万丈晴虹吸海涛: 比喻他们的诗作如彩虹般绚丽,吸引着天地万物。
  • 六义不传风雅变,离骚: 文化艺术未能传承,风雅之气渐渐消退,诗人感叹古典诗歌的高洁难以承继。
  • 金玉无言价自高: 真正的艺术价值在于其内涵,而不在于表面的华丽。
  • 春日对春醪: 在美好的春日中品酒,享受生活。
  • 短咏长歌慰寂寥: 用短小的诗句和长久的歌声来安慰内心的孤独。
  • 幽鸟落来花里悟,从教: 自然的生灵在花中领悟了生命的道理,表现出一种自然的智慧。
  • 彩凤飘飘: 象征美好和高贵,暗示着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 “万丈晴虹”比喻诗歌的辉煌。
  • 对仗: “短咏长歌”形成对照,增强韵律感。
  • 拟人: “幽鸟落来花里悟”,赋予鸟类以人的智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古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崇敬,同时也对当代文化的衰落感到惋惜。通过对比和象征,诗人展现了人生的孤独和从自然中获得智慧的态度,体现了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李杜: 代表古代诗人,象征着诗歌的巅峰。
  • 晴虹: 象征美好和希望。
  • 金玉: 代表艺术的珍贵和高尚。
  • 春醪: 体现生活的美好和享受。
  • 幽鸟: 象征自然的灵性和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 A. 白居易和温庭筠
    • B. 李白和杜甫
    • C. 陶渊明和王维
  2. “万丈晴虹吸海涛”中的“晴虹”象征什么?

    • A. 诗的豪放
    • B. 自然的美丽
    • C. 人生的希望
  3. “金玉无言价自高”是什么意思?

    • A. 只有华丽的外表才有价值
    • B. 内在的艺术价值更为重要
    • C. 金玉的价值在于其重量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刘秉忠的《南乡子·李杜放诗豪》: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的畅快和对理想的追求,李白以豪放的个性和饮酒作乐的情景而著称,刘秉忠则通过李杜的诗才表现出对古典诗歌的追思和当代文化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大观》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