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木犀》

时间: 2025-01-24 15:23:12

老火西驰烧邓林,此花孤绝更清深。

犀纹隐隐通肌骨,羽葆层层间彩金。

残蕊尚堪然古鼎,生香长得汎秋砧。

形容尽入寺人笔,不为唐贤吹陆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木犀
作者: 姜特立 〔宋代〕

老火西驰烧邓林,此花孤绝更清深。
犀纹隐隐通肌骨,羽葆层层间彩金。
残蕊尚堪然古鼎,生香长得汎秋砧。
形容尽入寺人笔,不为唐贤吹陆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种花在晚秋时节的孤高与清雅。诗人用“老火西驰”形容秋天的火焰般的日落,映照在邓林之上。这种花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幽深邃。犀牛的纹路在花瓣上隐隐可见,像是花的肌体与骨骼相通,花间层层羽葆则如同缤纷的彩色。即使是残留的花蕊也仍然能够与古老的鼎相媲美,散发着香气,犹如秋天的砧板。诗的最后一句,诗人表示这种花的形态与气质已经尽入寺人的笔中,不会被唐代的名家所推崇或轻视。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火:指的是夕阳的余辉。
  • 邓林:邓林是一个地名,可能指特定的地方。
  • 犀纹:指花瓣上像犀牛皮肤一样的纹路。
  • 羽葆:形容花瓣层叠的样子,如同羽毛的披风。
  • 残蕊:指花谢后残留的花蕊。
  • 古鼎:古代的鼎,象征着尊贵与历史。
  • 汎秋砧:指秋天的砧板,这里暗喻悠然的香气。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唐贤”,是指唐代的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等,诗人在这里暗示自己的作品不受前人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以花鸟、山水等自然题材为主,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对于自然与美的追求。诗人通过描写花的孤高与清香,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一种孤高的花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的开头以“老火西驰烧邓林”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晚秋的氛围,火红的夕阳似乎在将一切染上了温暖的色彩。接着,诗人通过对花的细致描写,展示了其独特的美感和神秘的气质。犀纹与羽葆的对比,使得花的形态与质感生动起来,而“残蕊”则更增添了一种岁月的沧桑感。最后一句“形容尽入寺人笔”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文化相结合,表达了对传统的反思与自我风格的坚持。

整首诗以花为线索,贯穿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自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美的独特理解。诗中蕴含的孤高与深邃,恰似诗人内心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火西驰烧邓林:描绘夕阳西下时的景象,带有一种温暖的色调。
  2. 此花孤绝更清深:指出这种花在环境中显得与众不同,清雅深邃。
  3. 犀纹隐隐通肌骨:花上的纹理如同犀牛的皮肤,形象生动,表现了花的精致。
  4. 羽葆层层间彩金:花的层次如同羽毛般轻盈,颜色鲜艳。
  5. 残蕊尚堪然古鼎:即使是残余的花蕊,也有着古老的韵味,象征着历史的厚重。
  6. 生香长得汎秋砧:散发的香气如同秋天的砧板,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
  7. 形容尽入寺人笔:诗人的形象与风格被寺中的人所捕捉,强调了创作的传承。
  8. 不为唐贤吹陆沉:表达了诗人对唐代名家的不屑,强调了个人特色。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犀纹隐隐通肌骨”,将花比作有生命的存在,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羽葆层层间彩金”,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拟人:赋予花以生命、灵魂,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花的描写,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表达了对传统的反思与自我风格的坚持。诗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火: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变化。
  • 犀纹:代表着精致与独特。
  • 羽葆:象征着轻盈与美好。
  • 古鼎: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深厚。
  • 残蕊: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美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火”指的是: A. 太阳的余辉
    B. 火焰
    C. 秋天的夜晚

  2. “犀纹隐隐通肌骨”中的“犀纹”比喻的是: A. 花瓣上的纹路
    B. 人的肌肉
    C. 古代的器物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哪些人的态度? A. 唐代的名家
    B. 自己的朋友
    C. 当代的诗人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将姜特立的《次韵木犀》与李白的《月夜忆舍弟》进行对比,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均有孤独与思乡之情,但姜特立更侧重于自然之美的描写,而李白则多了几分人事的忧愁。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深入理解不同诗人在相似题材下的风格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诗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