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春喜雨》

时间: 2025-01-26 05:15:26

土膏初脉起,东作向农时。

隐辚雷车转,霏微雨足垂。

龙蛇争奋跃,桃李渐离披。

流润先从叶,馀波更及私。

讴谣耕父喜,渗漉稻畦滋。

连夜空阶滴,愁吟水部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春喜雨 杨亿 〔宋代〕 土膏初脉起,东作向农时。 隐辚雷车转,霏微雨足垂。 龙蛇争奋跃,桃李渐离披。 流润先从叶,馀波更及私。 讴谣耕父喜,渗漉稻畦滋。 连夜空阶滴,愁吟水部诗。

白话文翻译:

春天中旬,喜逢春雨,土地开始变得肥沃,农民们开始耕作。 雷声隐隐,雷车转动,细雨如丝般垂落。 龙蛇般的闪电争相跃动,桃花李花渐渐开放。 雨水首先滋润了叶子,剩余的水波也滋润了私人的田地。 农民们欢唱,稻田因雨水而更加滋润。 连夜雨滴落在空旷的台阶上,诗人吟咏着水部的诗句,感到忧愁。

注释:

  • 土膏:指土地肥沃。
  • 东作:指农事,即耕作。
  • 隐辚:隐隐约约的声音。
  • 霏微:细小、细微。
  • 龙蛇:比喻闪电。
  • 离披:散开,这里指花朵开放。
  • 流润:指雨水滋润。
  • 馀波:剩余的水波。
  • 讴谣:歌唱。
  • 渗漉:渗透滋润。
  • 空阶:空旷的台阶。
  • 水部:指古代官署名,这里指与水有关的诗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约1000-1044),字子安,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此诗描绘了春雨带来的喜悦,反映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诗人观察到春雨滋润大地,农民开始耕作,心情愉悦,因此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对春雨的喜悦和对农耕生活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雨为背景,描绘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与喜悦。首联“土膏初脉起,东作向农时”直接点明了春雨使土地肥沃,农民开始耕作的情景。颔联“隐辚雷车转,霏微雨足垂”通过雷声和细雨的描写,增强了春雨的氛围。颈联“龙蛇争奋跃,桃李渐离披”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闪电和花朵的开放,增添了诗的动感。尾联“讴谣耕父喜,渗漉稻畦滋”表达了农民因春雨而喜悦,稻田得到滋润的情景。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明快,通过对春雨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农耕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土膏初脉起,东作向农时。
    • 土地因春雨而变得肥沃,农民开始耕作。
  2. 隐辚雷车转,霏微雨足垂。
    • 雷声隐隐,雷车转动,细雨如丝般垂落。
  3. 龙蛇争奋跃,桃李渐离披。
    • 闪电如龙蛇般跃动,桃花李花渐渐开放。
  4. 流润先从叶,馀波更及私。
    • 雨水首先滋润了叶子,剩余的水波也滋润了私人的田地。
  5. 讴谣耕父喜,渗漉稻畦滋。
    • 农民们欢唱,稻田因雨水而更加滋润。
  6. 连夜空阶滴,愁吟水部诗。
    • 连夜雨滴落在空旷的台阶上,诗人吟咏着水部的诗句,感到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蛇争奋跃”将闪电比喻为龙蛇,形象生动。
  • 拟人:如“隐辚雷车转”将雷声拟人化为雷车的转动。
  • 对仗:如“土膏初脉起,东作向农时”中的“土膏”与“东作”,“初脉起”与“向农时”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春雨带来的生机与喜悦。通过对春雨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农耕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丰收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土膏:土地肥沃的意象。
  • 雷车:雷声的意象。
  • 霏微:细雨的意象。
  • 龙蛇:闪电的意象。
  • 桃李:花朵的意象。
  • 流润:雨水滋润的意象。
  • 讴谣:农民歌唱的意象。
  • 渗漉:雨水渗透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土膏初脉起”中的“土膏”指的是什么? A. 土地肥沃 B. 泥土的颜色 C. 土地的质地 D. 土地的形状

  2. “隐辚雷车转”中的“隐辚”是什么意思? A. 隐隐约约的声音 B. 明显的声音 C. 快速的声音 D. 缓慢的声音

  3. “龙蛇争奋跃”中的“龙蛇”比喻的是什么? A. 闪电 B. 风 C. 雨 D. 雷

  4. “讴谣耕父喜”中的“讴谣”是什么意思? A. 歌唱 B. 哭泣 C. 叹息 D. 沉默

答案:

  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同样描绘春雨,表达了对春雨的喜悦和对农耕生活的关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杨亿的《中春喜雨》与杜甫的《春夜喜雨》都描绘了春雨,但杨亿的诗更注重对春雨带来的生机和农民喜悦的描写,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亿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