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

时间: 2025-01-11 12:44:29

霏霏漠漠暗和春,幂翠凝红色更新。

寒入腻裘浓晓睡,

细随油壁静香尘。

连云似织休迷雁,带柳如啼好赠人。

别有空阶寂寥事,绿苔狼藉落花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霏霏漠漠暗和春,幂翠凝红色更新。寒入腻裘浓晓睡,细随油壁静香尘。连云似织休迷雁,带柳如啼好赠人。别有空阶寂寥事,绿苔狼藉落花频。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细雨轻轻飘洒,朦胧的景象中充满了春意。新绿的树叶和花朵色彩鲜艳,仿佛在更新着春的容颜。寒气透入厚重的衣裳,令人懒散地在清晨的梦中沉睡。细雨随着马车的行驶飘荡在空气中,带来了静谧而芬芳的气息。云层像织物一样密集,别让大雁迷失方向;柳枝轻拂,如同在啼鸣,适合送给朋友。空荡的台阶上,显得格外寂寥,绿苔上满是频繁落下的花瓣,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注释:

  • 霏霏漠漠:形容细雨飘洒的状态,霏霏表示细小的雨点,漠漠则形容雨雾弥漫的情景。
  • 寒入腻裘:寒气渗透进厚重的外衣,形容天气的寒冷。
  • 油壁:指的是马车的车身,通常用油脂涂抹,使其光滑。
  • 连云似织:形容云层密集,像织物一样,描绘出一种轻盈的感觉。
  • 带柳如啼:柳树的枝条轻拂,如同在哭泣,表现了春天的柔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奭,号逸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吴融生活在唐代盛世,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春雨》作于春季,正值万物复苏之时。诗人借春雨描绘自然的生机,表达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希望。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

诗歌鉴赏:

《春雨》是一首典型的描写春天细雨的诗作,诗中展现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与美感。开篇的“霏霏漠漠暗和春”,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春雨的柔和与细腻,仿佛置身于一个微雨蒙蒙的春日。接下来的“寒入腻裘浓晓睡”则将春天的温暖与清晨的寒冷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在春雨中懒散的状态,进一步增添了诗的生活气息。

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极具细腻感。比如“细随油壁静香尘”,通过对马车与细雨的描写,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春雨带来的芬芳与宁静。而“别有空阶寂寥事,绿苔狼藉落花频”则在结尾处,描绘了春雨后的孤寂与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自然的灵动。吴融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营造出春雨的美丽画面,令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霏霏漠漠暗和春:细雨轻轻飘洒,模糊的景象中暗含春天的气息。
  2. 幂翠凝红色更新:新绿的树叶与花朵色彩鲜艳,象征着春的生机。
  3. 寒入腻裘浓晓睡:寒冷的气息渗入厚外衣,令人在清晨的梦中沉睡。
  4. 细随油壁静香尘:细雨随马车行驶,带来静谧的香气。
  5. 连云似织休迷雁:密集的云层似织物,不让大雁迷失方向。
  6. 带柳如啼好赠人:柳枝轻拂,似在啼鸣,适合送给朋友。
  7. 别有空阶寂寥事:空荡的台阶上,显得格外寂寥。
  8. 绿苔狼藉落花频:绿苔上满是频繁落下的花瓣,营造出冷清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连云似织”,比喻云层的密集。
  • 拟人:如“带柳如啼”,将柳树拟人化,表现其柔情。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有对仗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雨的细腻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感悟。春雨不仅带来了自然的生机,也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雨: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常常象征柔情与离别。
  • 绿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落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寒入腻裘浓晓睡”中的“腻裘”是什么意思?

    • A. 轻薄的衣服
    • B. 厚重的外衣
    • C. 严寒的天气
      答案:B
  2.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景象,春雨轻轻飘洒,给人带来的感觉是__答案:温暖、宁静

  3. 判断题: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夏天的描写。

    • 正确
    • 错误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夜喜雨》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1. 《春夜喜雨》(杜甫): 通过细雨描绘春夜的宁静与滋润,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
  2.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通过夜晚的景象,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这两首诗与《春雨》在主题上都有着对春天的描写,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意象表现却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