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时间: 2025-01-11 15:42: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高惟月 〔宋代〕
三山高惟月以庆元戊午校秋试于零陵竣事,尝游淡岩,观山谷留题。后廿九年,朅来分符,暮秋复游。睹景物之依然,叹岁月之逾迈。归兴翩翩,赋念奴娇一阕。岩扃不锁,算空洞深窈,是谁初凿。帝遣六丁持月斧,乱把云根镵劚。骇目奇观,恍如崩浪,汹涌从天落。谪仙何处,翠珉佳句如昨。惆怅白首重游,多情还似,与青山有约。且对清尊酬胜赏,休息舞衣歌乐。景物依然,头颅如许,何事嗟漂泊。翩翩归兴,故山无限林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背景是作者在经历了二十九年后再次游览了淡岩,感慨岁月的流逝。作者在游览的过程中,看到昔日的景物依旧,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诗中描绘了深邃的岩洞和壮丽的山川,以及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注释
- 高惟月:宋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以山水诗闻名。
- 念奴娇:古词牌名,通常用于抒发忧伤、怀念的情感。
- 三山高惟月:指作者在高处观月的情景,象征高远的志向和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惟月,宋代词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闻名。其作品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表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重游淡岩之际,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自然景观的感慨。重游的经历使他回忆起过去的情景,内心涌动着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念奴娇》是高惟月在重游淡岩时写下的一篇作品,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人生的无常。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呈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头描述山高月明,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随后转向对岩洞的赞美,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诗中提到的“六丁持月斧”,传达出作者对神话的吟咏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整首诗在旋律上流畅,情感上深邃,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岁月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山高惟月:描绘高山与明月的景象,象征着诗人追求理想的志向。
- 岩扃不锁:形容岩洞深邃且神秘,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 帝遣六丁持月斧,乱把云根镵劚:借用神话传说,表达自然的鬼斧神工。
- 惆怅白首重游:感慨年华已逝,重游旧地时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人类情感的寄托,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赋予山水以情感,使自然更加生动。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比,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明月:代表着清澈与纯洁的情感。
- 岩洞:象征着神秘与深邃的人生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六丁持月斧”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 A. 自然的神秘
B. 人的渺小
C. 诗人的情感 -
“惆怅白首重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兴奋
B. 怀旧
C. 无奈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苏轼: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比较高惟月的《念奴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但高惟月更侧重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而苏轼则更强调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高惟月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