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夏有怀山居
作者: 李德裕 〔唐代〕
山中有所忆,
夏景始清幽。
野竹阴无日,
岩泉冷似秋。
翠岑当累榭,
皓月入轻舟。
只有思归夕,
空帘且梦游。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有许多回忆,夏天的景色开始显得宁静而清幽。野外的竹子遮挡住阳光,岩石间的泉水冷得像秋天一样。翠绿的山岚面前是高高的走廊,明亮的月光洒进轻舟之中。只有到了傍晚,我在思念归家的情绪中,空对着帘子,陷入梦游的幻境。
注释:
字词注释:
- 有所忆:指心中有了许多回忆。
- 清幽:形容环境宁静、清新。
- 野竹:指山野间生长的竹子。
- 阴无日:意为竹子遮蔽了阳光。
- 岩泉:山石间流出的泉水。
- 冷似秋:泉水冰冷,像秋天的气候一样。
- 翠岑:指青翠的山岚。
- 累榭:高层的凉亭或楼阁。
- 皓月:明亮的月亮。
- 轻舟:小而轻便的船只。
- 思归夕:傍晚时分思念回家的情绪。
- 空帘:空荡荡的帘幕,表示孤独。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主要通过自然景物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7年-849年),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初夏,正值诗人身处山居之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由于生活环境的优美,诗人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诗歌鉴赏:
《初夏有怀山居》是一首描写初夏山中景色与思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开篇就通过“山中有所忆”引入了对过去的回忆,暗示着他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心中也有着某种情感的寄托。随着夏季的到来,山景愈发清幽,诗人通过“夏景始清幽”来表现环境的宁静与美好,但这种美好却无法掩盖内心的思念。
接下来的“野竹阴无日,岩泉冷似秋”两句,描绘出一种独特的夏日情景:竹影浓密,阳光难以透过,反而让人感受到一丝阴冷,泉水的冰凉如秋天般,让人产生一种清爽的感觉。这种自然中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
“翠岑当累榭,皓月入轻舟”则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清澈的月光洒落在小舟上,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平和的氛围。最终,“只有思归夕,空帘且梦游”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虽然身处美丽的山居,但内心始终挂念着故乡,空荡荡的帘子似乎也反映了他的孤独与思念。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情感却深邃而复杂,既有对美景的陶醉,又隐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中有所忆:开篇即点明诗人处于山中,心中满是回忆,暗示他对过去的怀念。
- 夏景始清幽:描写初夏的景色,透出一股宁静之感。
- 野竹阴无日:竹子遮蔽了阳光,带来了阴凉,增添了环境的清幽感。
- 岩泉冷似秋:泉水的冰凉让人感到与夏季不同的清凉,似乎在暗示思乡的情绪。
- 翠岑当累榭:美丽的山岚与高高的亭子相映成趣,增强了自然的美感。
- 皓月入轻舟:明亮的月光照进小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 只有思归夕:最后两句转向思乡,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
- 空帘且梦游:空荡的帘子象征诗人的孤寂,梦游则暗示着他对故乡的向往与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的凉意比作秋天,增强了夏季的清凉感。
- 对仗:如“野竹阴无日,岩泉冷似秋”,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
- 意象:竹、泉、月、船等意象交织,营造出诗人心中的景象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夏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深切的思乡之情,体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宁静与深邃,代表诗人所处的环境。
- 竹:象征清幽、坚韧,表现自然之美。
- 泉:象征纯净与清凉,反映诗人心境。
- 月:象征思念与孤独,强化了思乡的情感。
- 舟:象征漂泊与归属,体现诗人内心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岩泉冷似秋”是什么意思? A. 岩石的温度很高
B. 泉水冰凉如秋天
C. 秋天的水很热
答案:B -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思乡之情
C. 对战争的批判
答案:B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来传达孤独感? A. 竹子
B. 空帘
C. 月亮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初夏有怀山居》都描绘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但《山居秋暝》更多地强调秋天的萧瑟与孤独,而《初夏有怀山居》则通过初夏的景色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德裕诗文集》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