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圆明园》
时间: 2025-02-04 15:32: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剪梅 圆明园
作者: 潘光旦
萧瑟梧宫多少愁。
歌舞频休。
遗响谁留。
胜朝皇气黯然收。
风也飕飕。
水也悠悠。
黍离麦秀罔心忧。
当日层楼。
今日崇丘。
江山天地尽蜉蝣。
瑶草烟浮。
玉树云流。
白话文翻译:
在萧瑟的梧桐宫殿中,多少愁绪萦绕心头。
歌舞已然多次停歇,
那遗留下的余音又有谁能留存?
曾经的朝廷气象如今黯淡无光。
风声轻轻地吹来,
水波缓缓地流淌。
昔日的丰收如今已无忧虑。
当年繁华的楼阁,
如今只剩下崇高的丘陵。
江山与大地,在这短暂的时光中如蜉蝣般脆弱。
美丽的草地在烟雾中飘浮,
玉树在云间轻轻流动。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瑟: 形容环境清冷或悲伤凄凉。
- 梧宫: 指古代宫殿,寓意皇权。
- 遗响: 留下的余音。
- 胜朝: 指盛世的朝代。
- 黍离麦秀: 黍和小麦的成熟,象征丰收。
- 蜉蝣: 脆弱、短暂的生命,常用来比喻人世间的无常。
- 瑶草: 美好的草地,象征着美好的环境。
典故解析:
- 梧宫: 古代传说中,梧桐树是凤凰栖息的地方,常用来象征皇权和盛世。
- 蜉蝣: 常见于古代诗文中,比喻短暂的人生和无常的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光旦,生于20世纪的中国诗人,代表了当代诗歌的探索与创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反映了社会变迁带来的情感变化。
创作背景:
《一剪梅 圆明园》创作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时期,尤其是对圆明园这一历史遗址的追忆,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破坏的惋惜,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一剪梅 圆明园》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在描绘圆明园的破败之际,深刻反映了对曾经盛世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忧虑。开篇以“萧瑟梧宫多少愁”引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悲哀。接着,诗人通过“歌舞频休”表达了繁华已逝的无奈,余音缭绕却无人倾听,进一步加深了心中的惆怅。
在诗中,风与水的描写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对比,构成了时间的流逝感,尤其是“风也飕飕,水也悠悠”的意象,既象征着自然的永恒,又映衬人类历史的短暂与脆弱。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江山天地尽蜉蝣”揭示了人生和历史的无常,既感慨自然之美,又感叹人事的短暂。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透出一种对过去的深切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文化的珍视,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历史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瑟梧宫多少愁: 描绘秋冬的萧瑟环境,表达了宫廷的悲凉。
- 歌舞频休: 说明昔日的繁华已不再,歌舞已然停息。
- 遗响谁留: 余音未散,问谁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 胜朝皇气黯然收: 过去的盛世气象如今黯淡无光。
- 风也飕飕,水也悠悠: 通过自然景象表现时间的流逝。
- 黍离麦秀罔心忧: 过去的丰收如今已无忧虑。
- 当日层楼,今日崇丘: 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
- 江山天地尽蜉蝣: 形容江山的脆弱与无常。
- 瑶草烟浮,玉树云流: 描绘自然美景,象征着过往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江山比作蜉蝣,强调其脆弱。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自然景象中的“风”、“水”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圆明园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梧宫: 皇宫的象征,代表权力与繁华。
- 歌舞: 代表着欢乐与盛世的生活。
- 风水: 象征自然与时间的流动。
- 蜉蝣: 代表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形成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情感的丰富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萧瑟梧宫”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悲凉
- C. 宁静
-
“歌舞频休”意指?
- A. 歌舞频繁
- B. 歌舞停止
- C. 歌舞盛行
-
“江山天地尽蜉蝣”中的“蜉蝣”象征了什么?
- A. 长久
- B. 短暂
- C. 永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对比潘光旦的《一剪梅》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的苦难与社会的动荡,而潘光旦则更多地关注文化遗产的消逝与时光的流逝。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诗词鉴赏大全》
- 《古典诗词与现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