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使君陈华叟哀诗二首》
时间: 2025-01-10 22:23: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使君陈华叟哀诗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众闻鸣镝惊麕散,独奋空拳跃马迎。
嚼齿骂声殊未绝,归元血面尚如生。
睢阳合祀无南八,河北诸城有杲卿。
可惜援师来已晚,当时巷战只州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众人听到鸣响的箭矢声而惊散了麕鹿,而我却独自用空手跃马迎敌。即便是愤怒的骂声依旧未绝,归元的血迹在脸上依然像是活着一般。睢阳祭祀的南八根本没有,河北的诸城中却有杲卿。可惜援军来得太晚,当时的巷战只有州兵在作战。
注释:
- 鸣镝:箭矢发出的声音。
- 麕:麕鹿,一种动物,象征逃散。
- 空拳:比喻未持武器而迎敌。
- 归元:可能指的是回归原本,或是归于故乡、故土。
- 睢阳合祀:指睢阳地区的祭祀活动。
- 南八:可能是指某种地方或人名。
- 杲卿:特指某个地方的统治者或领袖。
- 巷战:街巷中的战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动荡的历史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内忧外患,诗人通过哀诗表达对当时局势的无奈与愤怒,以及对援军迟来的遗憾。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悲壮的场景,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战斗的惨烈与无奈。开篇的“鸣镝”声传达出一种紧迫感,直接引发了对生命的恐惧与对战斗的召唤。诗人以“独奋空拳跃马迎”表现出个人的勇敢与无畏,然而这种勇敢却又是无奈的,面对敌人,孤军奋战的情景让人感到悲壮。
在“嚼齿骂声殊未绝,归元血面尚如生”中,诗人通过对骂声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怒火中烧的感觉,而“归元血面”则暗示了战斗的残酷,鲜血未干,生命依旧在延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接下来的两句提及“睢阳合祀无南八”,将诗人对历史和现状的反思融入其中,显现出对南方失落的哀痛。而“可惜援师来已晚”,则是对当时局势的深切遗憾,表达了对援军未能及时到来的无奈与悲伤。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更是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箭矢声惊散了麕鹿,表现出战斗的紧迫感。
- 第二联通过空拳迎敌,体现了诗人的勇气与绝望。
- 第三联提及睢阳的祭祀,隐喻着历史的沉重与失落。
- 第四联则总结了援军来得太晚的无奈,强调了战斗的孤立无援。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归元血面”暗示生与死的交织。
- 拟人:用“嚼齿骂声”来形象化愤怒与不屈。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情感基调悲壮而沉重。
意象分析:
- 鸣镝: 象征战斗的开始与紧张。
- 麕鹿: 代表无辜生命的逃散与恐惧。
- 空拳: 象征英雄无奈与孤独。
- 血面: 暗示战争的残酷与生死之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鸣镝”指的是什么?
- A. 鸟鸣
- B. 箭矢声
- C. 水流声
- D. 风声
-
诗人用“空拳”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勇敢与无奈
- B. 疲惫与绝望
- C. 高兴与期待
- D. 沉默与冷漠
-
诗中“可惜援师来已晚”反映了怎样的情绪?
- A. 期待
- B. 失望
- C. 愤怒
- D. 快乐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动荡与个人无奈的感慨。
- 辛弃疾的《破阵子》:展现了对战争的思考与个人英雄主义。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杜甫: 两位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了时代的苦难与个人的挣扎,刘克庄以悲壮的情感展现了战场的惨烈,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民生及国家的衰落。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