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一首
作者: 石待问 〔宋代〕
原文展示:
平生无女只生儿,
三子登科一子随。
家在白云青嶂里,不求闲散待何时。
白话文翻译:
我这一生没有女儿,只有儿子。
三个儿子都考取了功名,还有一个陪伴我。
我的家在白云和青山之间,不奢求闲散,只在等待何时能享受安逸的生活。
注释:
- 平生:一生、终生。
- 无女:没有女儿。
- 生儿:生了儿子。
- 三子:指三个儿子。
- 登科:考取功名,通常指通过科举考试。
- 随:跟随、陪伴。
- 家在白云青嶂里:意指居所环境优美,白云青山环绕。
- 不求闲散:不渴望悠闲的生活。
- 待何时:等待何时。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它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家族、功名和生活状态的思考。科举制度是当时社会的重要制度,士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待问,字子贞,号乞食,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士人追求名利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关注家庭与个人命运。
创作背景:
在古代,家族的延续和儿子的成就对父母尤为重要。在这个背景下,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无女儿、仅有儿子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对儿子们成就的自豪和对未来安逸生活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期盼。诗人以“平生无女只生儿”开启,直白却蕴含深意,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儿子的重视。接着提到“三子登科一子随”,不仅展示了父亲的骄傲,也暗示了家庭的希望和传承。诗的最后一句“家在白云青嶂里,不求闲散待何时”则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描绘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简单的叙述传达出深厚的情感。诗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子女成就的期许,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构成了这首诗的核心思想。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情交融,使得读者在感受诗人内心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生无女只生儿:诗人直言自己一生只生了儿子,没有女儿,表达了对家族传承的期待。
- 三子登科一子随:三个儿子都考取了功名,诗人感到自豪,同时一子在身边陪伴。
- 家在白云青嶂里:描绘出诗人居住环境的优美,象征着理想的生活。
- 不求闲散待何时:表达了诗人虽然向往闲适生活,但并不急于追求,反映了一种淡泊的心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生儿”与“登科”形成对称,增强了表达的节奏感。
- 意象:白云、青嶂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清静、悠然的生活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儿子们成就的骄傲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家族和个人价值的重视。
意象分析:
- 白云:象征着自由、理想和清净的生活。
- 青嶂:代表着高远、坚韧的精神,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一生有几个儿子?
- A. 两个
- B. 三个
- C. 四个
-
诗中提到的自然环境是?
- A. 沙漠
- B. 白云青嶂
- C. 荒山野岭
-
诗人对未来的生活态度是?
- A. 追求奢华
- B. 渴望闲散
- C. 淡泊宁静
答案:
- B. 三个
- B. 白云青嶂
- C. 淡泊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石待问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家庭和生活的关注,但杜甫更多地反映了国家动荡下的个人忧虑,而石待问则侧重于个人家庭的成就与安逸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