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

时间: 2025-01-11 07:50:26

沉水香焚金博山,杜陵谁复与车还。

马寻绮陌知何曲,人在珠帘第几间。

法部乐声长满耳,上樽醇味易酡颜。

更贫更贱皆能乐,十二重门不上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沉水香焚金博山,杜陵谁复与车还。
马寻绮陌知何曲,人在珠帘第几间。
法部乐声长满耳,上樽醇味易酡颜。
更贫更贱皆能乐,十二重门不上关。

白话文翻译:

香料在金博山上燃烧,杜陵的谁又能与我同车返回?
马儿在绮丽的陌上奔跑,不知唱的是什么曲子,
人在珠帘后面,究竟是在第几间房子呢?
乐声在耳边悠长响起,酒杯中的美酒使人容易脸红。
无论多么贫穷或贱贱都能享受快乐,
即使是十二道重门也无法阻挡欢愉的心情。

注释:

  • 沉水香:一种香料,常用于焚香。
  • 金博山:传说中的福地,象征着富贵和安宁。
  • 杜陵:指杜甫所居住的地方,常常用来指代诗人或诗人的生活。
  • 绮陌:美丽的路。
  • 珠帘:装饰用的帘子,象征着富贵的生活。
  • 法部乐声:指佛教音乐,表现悠扬的声音。
  • 上樽醇味:指美酒,表示饮酒的愉悦。
  • 十二重门:象征繁重的社会地位或阶层限制。

典故解析:

  • 杜陵:与杜甫相关,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著称。
  • 金博山: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象征财富和安宁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云溪,宋代著名诗人,生于福建,曾任官职。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兼具抒情和叙事的特点。

创作背景:

《自和》创作于梅尧臣的晚年,诗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现了在艰难境遇中仍能寻找到快乐的哲理。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自和》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快乐的追求。诗开头以“沉水香焚金博山”引入,烘托出一种优雅、富丽的氛围,仿佛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享乐之中。然而,随即转入对杜陵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诗中提到的“马寻绮陌”与“珠帘”则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暗示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接下来的乐声与酒的描写则是对生活享乐的直白表达,强调了即使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人们依然可以通过音乐和酒来获得快乐。最后一句“更贫更贱皆能乐”则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总结整首诗,传达出一种无论社会地位如何,快乐是每个人都能追求的情感。诗的语言清新而富有韵味,表现了梅尧臣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沉水香焚金博山:引入诗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富贵而神秘的氛围。
  2. 杜陵谁复与车还:表现诗人对旧友的惆怅,暗示生活的变化。
  3. 马寻绮陌知何曲:描绘马儿在美丽道路上奔跑,象征自由与欢乐。
  4. 人在珠帘第几间: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隐含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5. 法部乐声长满耳:乐声悠扬,表现对生活享受的感受。
  6. 上樽醇味易酡颜:酒的美好和愉悦,使人心情愉快。
  7. 更贫更贱皆能乐:强调生活的快乐是普遍的,超越物质条件。
  8. 十二重门不上关:象征着社会地位的限制无法阻挡内心的欢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美酒,用香料和乐声营造氛围。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珠帘”、“绮陌”等意象表现生活的美好与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调在贫贱与快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梅尧臣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沉水香:象征生活的美好与享受。
  • 金博山:代表富贵与安宁。
  • 珠帘:象征奢华与美好的人际关系。
  • 乐声:象征快乐与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自和》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梅尧臣
    C. 李白
    D. 白居易

  2. “沉水香焚金博山”中的“沉水香”指的是? A. 一种酒
    B. 一种香料
    C. 一种花
    D. 一种乐器

  3. 诗中提到的“十二重门”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社会地位的限制
    C. 朋友
    D. 自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慨,可以与梅尧臣的《自和》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