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刁经臣读李卫公平泉山居诗碑有感》

时间: 2025-01-11 08:07:48

当时植珍木,岂是昧前规。

废宅长春草,故山存旧碑。

已嗟良璧毁,安识古松姿。

叔子每怀慕,此心空自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时植珍木,岂是昧前规。
废宅长春草,故山存旧碑。
已嗟良璧毁,安识古松姿。
叔子每怀慕,此心空自知。

白话文翻译:

当年种植珍贵的树木,岂是我忘记了以前的规矩。
废弃的宅子长满了春草,故乡的旧碑依然在。
我已经叹息美玉的破灭,怎么能认识古松的姿态呢?
我那侄子常常怀念,这份心情只有我自己知道。

注释:

  • 珍木:珍贵的树木,象征着美好和珍惜的事物。
  • :忘却,失去。
  • 废宅:废弃的房屋,象征着失去的繁华和时光的流逝。
  • 春草:春天长出的草,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良璧:美好的玉石,象征着珍贵的东西。
  • 古松:古老的松树,象征着坚韧与长久的生命力。
  • 叔子:指侄子,表达亲情。

典故解析:

  • 长春草:春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尽管宅子破败,仍然充满生命力。
  • 良璧毁:在古代,璧是珍贵的玉石,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毁灭,暗指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损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溪,宋代诗人,以诗歌清新、自然著称。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梅尧臣读到李卫公的《泉山居诗碑》时,因碑文而产生的感慨。诗中表达了对过往事物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依韵和刁经臣读李卫公平泉山居诗碑有感》是对往事的追忆与感慨。诗中通过对比“珍木”和“废宅”,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失落感。诗的开头提到的“珍木”映衬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而“废宅长春草”则提醒人们,即使是废弃的地方,仍有生命的气息,象征着希望和重生。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对过去的惋惜与对现状的思考。梅尧臣用“良璧毁”的意象,暗示着美好的事物往往难以长存,而“古松姿”则表现了对坚韧生命力的向往。最后一句“此心空自知”将个人情感推向了深层次,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孤独和无奈。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出梅尧臣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人生命运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时植珍木:回忆起过去种植珍贵树木的情景,表达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 岂是昧前规:疑问句,表示不应该忘记之前的规矩。
  • 废宅长春草:废弃的房子长满了春草,表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故山存旧碑:旧碑依旧屹立,象征着历史与记忆的存在。
  • 已嗟良璧毁:对过去美好事物的叹息,反映无奈。
  • 安识古松姿:感叹自己难以认识古松的美态,反映对美好事物的遗憾。
  • 叔子每怀慕:提到侄子对往事的怀念,显示家族情感的延续。
  • 此心空自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只有自己能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珍木”和“废宅”进行对比,突出时间的变迁。
  • 象征:良璧和古松分别象征着美好与坚韧,展现出深刻的哲理。
  • 感叹:诗中多次使用感叹的语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过往的怀念,表现出一种人生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和生命的坚韧并存。诗人通过对旧宅与古松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家庭和生命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珍木:象征珍贵的美好事物,代表作者对美好记忆的珍视。
  • 春草:象征生命的延续,代表希望和重生的意象。
  • 旧碑:象征历史的沉淀与不变的记忆。
  • 良璧:象征美好的东西,表达对已逝美好的惋惜。
  • 古松:象征坚韧与生命力,体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珍木”象征什么? A. 生命的延续
    B. 珍贵的美好事物
    C. 破败的房屋
    D. 古老的记忆

  2. “废宅长春草”中的“春草”有什么象征意义? A. 生命的消逝
    B. 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C. 过往的繁华
    D. 对未来的迷茫

  3. 诗的最后一句“此心空自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与喜悦
    B. 孤独与无奈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 元代喻良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1. 王维《山居秋暝》:均描写了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宁静的情感,而梅尧臣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逝去的怀念与感慨。

  2. 喻良能《早发白帝城》:两首诗都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对过往的思考,但喻良能的诗歌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而梅尧臣则更关注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沉淀。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