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题郑防画夹五首 其二
作者:黄庭坚 〔宋代〕
原文展示
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
欲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画的鉴赏和对古代画家的敬仰。能够描绘出山川远景的,只有郭熙这样的大师;我想要描绘李成那种骤然降雨的场景,但可惜没有六幅描绘鹅溪的画作。
注释
- 能作:能够创作。
- 山川远势:指山川的远景和气势。
- 白头惟有:白头指年长或成就卓著的人,惟有表示只有。
- 郭熙:北宋著名山水画家。
- 欲写:想要描绘。
- 李成:北宋著名画家,以山水画著称。
- 骤雨:突如其来的大雨。
- 惜无:可惜没有。
- 六幅鹅溪:指李成的六幅描绘鹅溪的画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风高远清新,常以山水为主题,融入哲理和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对山水画的热爱和对古代画家的崇敬之情之间。在欣赏郑防的画作时,黄庭坚感慨自己对山水画技艺的渴望,并对郭熙和李成的作品产生了深厚的敬意。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诗通过对两位古代画家的提及,展现了他对山水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敬仰。郭熙以其高远的山川画技而著称,能够掌握山川的远势和气势,是山水画的典范;而李成则以其瞬间变幻的自然景象而闻名,特别是骤雨的表现,显得极其生动。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艺术造诣的自省与惋惜,反映了对美的追求和对技艺的渴望。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非常丰富,诗人不仅在描述画技,更是在表露内心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诗中提及的“鹅溪”,则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自然美和艺术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能作山川远势:表明郭熙在山川画方面的卓越才能。
- 白头惟有郭熙:强调郭熙的成就,表露出诗人对其的敬佩。
- 欲写李成骤雨:表达诗人想要描绘李成作品中动态的景象。
- 惜无六幅鹅溪:诗人对此感到遗憾,暗示着对李成作品的渴望和对自身限制的认知。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能作”与“欲写”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画技比作一种艺术能力,隐喻艺术的深邃与难以企及。
- 引用:通过提及历史人物,增强诗的文化厚度和历史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山水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同时展现了对古代画家的崇敬之情。诗人通过对比体现了自身技艺的不足和对更高艺术境界的向往,传达出深厚的艺术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川:象征大自然的伟大和永久,代表着艺术的广阔。
- 骤雨:象征变化无常的自然现象,反映了艺术表达的瞬息万变。
- 鹅溪:特指一种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致,承载着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画家郭熙以什么而著称? A. 诗歌
B. 山水画
C. 花鸟画
D. 人物画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李成”以其描绘__而著称。
-
判断题:黄庭坚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绘画技艺的自信?(对/错)
答案
- B
- 骤雨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与《题郑防画夹五首 其二》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后者则更关注于对古代画家的敬仰和自我艺术追求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绘画史》
- 黄庭坚研究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