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观潮》

时间: 2025-01-22 21:20:37

碧山影里小红旗。

侬是江南踏浪儿。

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

侬欲送潮歌底曲?

尊前还唱使君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观潮
作者: 苏轼 〔宋代〕

碧山影里小红旗。
侬是江南踏浪儿。
拍手欲嘲山简醉,
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
渔浦山头日未欹。
侬欲送潮歌底曲?
尊前还唱使君诗。

白话文翻译:

在碧绿的山影里飘扬着小红旗,你是江南的踏浪少年。拍手想要嘲笑山中的醉汉,大家齐声争唱那浪婆的歌曲。在西兴渡口,帆船刚刚停靠,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未西斜。你想要送潮的歌嘛?在酒杯前我还要吟唱使君的诗。

注释:

  • 碧山影里:指青山的倒影。
  • 小红旗:象征着欢乐与庆祝,可能是指节日或庆典的旗帜。
  • :方言,意指“你”。
  • 踏浪儿:指在海滩上嬉戏的年轻人。
  • 拍手欲嘲:拍手想要嘲笑。
  • 西兴渡口:指西兴渡口,是苏州的一处渡口。
  • 渔浦山头:渔浦是地名,山头指的是山的顶端或边缘。
  • 使君诗:指某位官员或文人所作的诗歌。

典故解析:

  • 浪婆词:可能指的是一种民间歌谣,表现了生活的乐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 使君:古代对官员的称呼,通常用来表示对其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作品涉及广泛,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苏轼游览海潮时,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此时的社会正经历变革,诗人通过描绘潮水的壮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诗歌鉴赏:

《瑞鹧鸪·观潮》是一首生动描绘潮水景象的词作,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深切观察和对人生活力的表现。开篇即以“碧山影里小红旗”引入,生动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小红旗的形象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更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欢愉。紧接着,“侬是江南踏浪儿”则呼应了前句,展现了一种年轻的、活泼的生活态度。整首词充满了生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细节描写上,苏轼通过“拍手欲嘲山简醉”,表现出诗人与朋友间的互动与欢愉,而“齐声争唱浪婆词”则展现了民间音乐的魅力,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最后,诗人以“侬欲送潮歌底曲?”将话题引向更深的思考,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整首词以轻松愉悦的语气,表现出对潮水之美的赞美,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苏轼乐观的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山影里小红旗:描绘自然的美景,表现欢乐的气氛。
  2. 侬是江南踏浪儿:强调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3. 拍手欲嘲山简醉:表达互动,展现轻松愉快的场景。
  4. 齐声争唱浪婆词:体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5. 西兴渡口帆初落: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展现生活的动态。
  6. 渔浦山头日未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
  7. 侬欲送潮歌底曲?:引发思考,深化主题。
  8. 尊前还唱使君诗:表现对文学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山影里小红旗”,用小红旗比喻欢乐的气氛。
  • 拟人:如“拍手欲嘲”,赋予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拍手欲嘲”和“齐声争唱”,表现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碧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小红旗:象征着欢乐与庆祝。
  • 江南:代表着美丽的水乡,富饶的土地。
  • 潮水:象征着生命的动感与无穷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侬”指的是哪个地方的人? A. 北方人
    B. 江南人
    C. 西方人

  2. 诗中“齐声争唱浪婆词”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讽刺
    B. 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C. 对山水的厌倦

  3. “碧山影里小红旗”中的“影”是指什么? A. 影子
    B. 倒影
    C. 影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瑞鹧鸪·观潮》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赞美,但在表现的手法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苏轼更多展现人际间的欢愉,而李白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