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四首·其二》

时间: 2025-01-10 21:55:25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春闺 一作:深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发誓要消灭匈奴,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为了保卫国家,五千件貂皮锦衣都在胡人的尘土中丧失。
可怜那些在无定河边的尸骨,
他们曾是春闺中梦中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誓扫:发誓要消灭。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常与汉朝对抗。
  • 不顾身:不顾自己的生命。
  • 貂锦:用貂皮制作的华丽衣服,象征富贵。
  • 胡尘:敌人(匈奴)的尘土,象征战争带来的破坏。
  • 无定河:位于今甘肃、陕西一带,历史上常有战斗发生。
  • 春闺:指女子的闺房,暗示柔情和温暖。
  • 梦里人:指心中思念的人。

典故解析:
“匈奴”自古以来是中国北方的强敌,汉朝时期多次发生战争。无定河则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场,诗中提到的“春闺梦里人”反映了士兵在生死存亡之际对于亲人和幸福生活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陶是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见长,作品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士人的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士兵的决心和牺牲精神,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逝去生命的惋惜。

诗歌鉴赏:

《陇西行四首·其二》是一首充满豪情和悲壮的边塞诗,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深切的情感。在开篇,诗人以“誓扫匈奴不顾身”表明了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展现了士人的壮志和勇气。然而,接下来的“五千貂锦丧胡尘”,则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和无情,富贵的衣物在敌人的尘土中失去光彩,暗示着和平生活的破灭和士兵们的牺牲。

“可怜无定河边骨”,诗人通过感叹无数战士死于沙场,形成一种凄凉的悲歌,令人心生怜悯。而最后一句“犹是春闺梦里人”则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表达了对牺牲者的哀悼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强调了战争带来的撕裂与痛苦。

整首诗在激昂的情感中,流露出深邃的思考,既有对战争的忠诚与英雄主义,也有对生命的珍惜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誓扫匈奴不顾身:表达了诗人誓言消灭敌人、捍卫国家的决心,表现出一种英雄气概。
  2. 五千貂锦丧胡尘:通过对比富贵的衣物与战争的残酷,突显战争对美好生活的破坏。
  3. 可怜无定河边骨:以“骨”作结,揭示了战争的悲惨,士兵们在战斗中丧生,令人痛心。
  4. 犹是春闺梦里人:最后一句通过对梦中人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亲人和幸福生活的怀念,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誓扫匈奴”和“可怜无定”,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士兵的牺牲比作“无定河边骨”,形象生动。
  • 反复:通过不断提及“梦里人”,强调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在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诗人展示了深刻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匈奴:象征外敌,是国家安全的威胁。
  • 貂锦:代表富贵与和平生活的象征。
  • 无定河:象征战场及牺牲的地方。
  • 春闺:代表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誓扫匈奴”的意思是什么?
    A. 保护自己
    B. 消灭敌人
    C. 逃避战争
    答案:B

  2. “五千貂锦”象征什么?
    A. 战斗的胜利
    B. 家庭的温暖
    C. 战争的破坏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无定河”是指:
    A. 一条河流
    B. 战争的地点
    C. 美丽的风景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写边塞生活,表达了士兵的豪情与对国家的责任感。两首诗在情感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陈陶更强调个人牺牲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昌龄则更多地表现出壮志和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边塞诗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