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和钱处和上元
作者:王之望
华灯的皪明金碧。
玳筵剧饮杯馀湿。
珠翠隔房栊。
微闻笑语通。
蓬瀛知已近。
青鸟仍传信。
应为整云鬟。
教侬倒玉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华灯璀璨,金碧辉煌,酒宴上人们尽情畅饮,杯子里酒水溢出,房间隔着珠翠装饰,可以隐约听到欢声笑语。蓬瀛仙境的知己已经靠近,青鸟继续传递着消息。想必是为了整理云鬟,让我为你倒出如玉的美酒。
注释
字词注释
- 华灯:指节日时挂起的彩灯,象征喜庆。
- 皪明:光明、明亮的意思。
- 玳筵:用玳瑁制成的筵席,形容豪华的宴会。
- 珠翠:珠宝和翠玉,装饰华丽。
- 蓬瀛:指蓬莱、瀛洲等仙境,借指人间的知己。
- 青鸟:传递消息的鸟,常寓意信使。
- 云鬟:指女子的发髻,形容女子的美丽。
- 玉山:比喻美酒,说明酒的珍贵。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蓬瀛”,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常象征着理想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青鸟”则源于汉代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常作为信使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其诗风典雅,工于描写人情世态,擅长描绘节令风俗,作品多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宵节,恰逢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通过对节日热闹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菩萨蛮·和钱处和上元》是一首充满节日气氛的词作,透过华丽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元宵节的繁华和热闹。开篇“华灯的皪明金碧”以光影的对比,营造出节日的华丽场景,仿佛将读者带入了灯火辉煌的夜晚。接着,诗人通过描写“玳筵剧饮杯馀湿”,表现出人们欢聚一堂,共享佳酿的欢乐气氛。诗中的“珠翠隔房栊”更是将视觉的华美与耳边的欢声笑语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远又近的亲密感。
诗的中段提到“蓬瀛知已近”,传达出对知己的期待与渴望,这里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及“整云鬟”和“倒玉山”,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节日的庆祝相结合,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景与祝愿。
整首词清新而富有层次感,将节日的气氛与人际情感巧妙融合,使读者不仅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也体会到其中的温情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华灯的皪明金碧:描绘了璀璨的华灯,展现出节日的热闹与奢华。
- 玳筵剧饮杯馀湿:宴会的欢饮,酒杯已然湿透,突显出酣畅淋漓的气氛。
- 珠翠隔房栊:房间装饰华丽,隔着华丽的珠翠,隐约传来笑语,营造出亲密的氛围。
- 微闻笑语通:轻声听到的笑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 蓬瀛知已近:表达了对知己的期待和思念,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 青鸟仍传信:青鸟作为信使,继续传递着情感的连接。
- 应为整云鬟:女子准备打理自己的发饰,表现出对美好形象的追求。
- 教侬倒玉山:希望为对方倒酒,展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倒玉山”比喻美酒,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用词讲究,形成了对仗工整的美感。
- 拟人:青鸟被赋予传递情感的能力,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知己朋友的思念。诗中的欢愉与热闹与美酒佳人相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灯:象征节日的喜庆与热闹。
- 玳筵:象征奢华的享乐生活。
- 珠翠:代表美丽与珍贵,强调生活的丰富。
- 青鸟:信使,象征人际间的情感连接。
- 云鬟:女性的美丽与优雅,代表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鸟”象征什么?
A. 美酒
B. 信使
C. 知己
D. 节日 -
“华灯的皪明金碧”中的“金碧”主要指什么?
A. 酒水
B. 房屋
C. 灯光
D. 珠宝 -
这首词描绘的是哪个节日的场景?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清明节
D. 端午节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 苏轼的《水调歌头》:节日的欢愉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与王之望的《菩萨蛮》相比,李白的《月下独酌》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菩萨蛮》则更加强调节日的热闹气氛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两首诗都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但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王之望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