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清明初过後》
时间: 2025-01-26 07:26: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明初过後,正空翠霭晴鲜。
念水际楼台,城隅花柳,春意无边。
清时自多暇日,看连镳飞盖拥群贤。
朱邸横经满坐,紫微渊思如泉。
高情那更属云天。语笑杂歌弦。
向啼鴂声中,落红影里,忍负芳年。
浮生转头是梦,恐他时高会却难全。
快意淋浪醉墨,要令海内喧传。
白话文翻译:
清明节刚刚过去,正是空旷的碧霭晴空,
我想起水边的楼台,城角的花柳,春意无限。
在这清明时节,自然有许多闲暇的日子,
看那飞驰的马车拥簇着群贤。
朱门的宴会座无虚席,紫微星的思绪如泉水般涌动。
高尚的情怀又怎能依附于云天?语笑声中伴着琴弦。
在啼叫的杜鹃声中,落红的影子里,怎忍心辜负这春光。
浮生转瞬即是梦,恐怕将来再会高朋满座却难以圆满。
快意地淋漓畅饮墨汁,希望能在海内传扬四方。
注释:
- 清明:指清明节,春季的重要节气。
- 翠霭:指青翠的云雾,形容天气晴朗。
- 镳:马的缰绳,这里指代马车。
- 朱邸:指豪华的府邸,象征着权贵。
- 紫微:指紫微星,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星辰,常与高贵的思想联系在一起。
- 落红:指春天的花瓣,象征着美好的时光流逝。
- 高会:高朋满座的聚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鎡,宋代诗人,字子文,号太白,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以才子著称。其诗风清新俊逸,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在清明节过后,春光明媚,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人间的美好,然而又隐隐感到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惋惜。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清明初过后》是一首情感细腻的词作,诗人在清明节后,面对自然的春光,勾起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开篇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与悠然的感觉,气氛轻松而愉快。接着,诗人通过对飞车拥簇群贤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热闹聚会,体现出一种社会的繁华与繁忙。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渐渐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特别是“浮生转头是梦”的反思,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伤。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水际楼台”、“城隅花柳”等,塑造了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春天画面。同时,诗中对比了欢愉的聚会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整首词的情感更为深刻。整体来看,此词不仅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更在欢愉中透出一丝忧伤,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明初过後:清明节刚过,春天的气息愈发浓厚。
- 正空翠霭晴鲜:描绘出晴朗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
- 念水际楼台:思念水边的楼台,暗示着对往事的怀念。
- 城隅花柳:城角的花草柳树,展现春天的美景。
- 春意无边:春天的气息无处不在,生机盎然。
- 清时自多暇日:在这个清明的时节,自然有很多闲暇的日子。
- 看连镳飞盖拥群贤:描绘热闹的场面,众多的贤士聚集在一起。
- 朱邸横经满坐:朱门豪宅内座无虚席,显示繁华。
- 紫微渊思如泉:高贵的思想如同泉水般涌动。
- 高情那更属云天:高尚的情怀不应局限于云天之上。
- 语笑杂歌弦:欢声笑语中伴随着琴弦的声响。
- 向啼鴂声中:在杜鹃的啼叫声中。
- 落红影里:落下的花瓣影子里。
- 忍负芳年:怎忍心辜负这美好的春光。
- 浮生转头是梦:人生如梦,转瞬即逝。
- 恐他时高会却难全:担心将来再相聚却难以圆满。
- 快意淋浪醉墨:畅快地沉醉于墨香之中。
- 要令海内喧传: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在天下传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梦,突出人生的短暂。
- 对仗:如“语笑杂歌弦”与“向啼鴂声中”形成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花落的意象仿佛在诉说春天的无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清明后的美好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友情和春光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
- 清明: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楼台、花柳:代表自然的美丽与人世的繁华。
- 朱邸、紫微:象征权贵与高雅的思想。
- 落红:象征美好时光的流逝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纪念谁?
A. 祖先
B. 春天
C. 花草
D. 诗人 -
诗中提到的“浮生转头是梦”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春天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朱邸”象征什么?
A. 富贵
B. 贫穷
C. 自然
D. 友情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张鎡的《木兰花慢·清明初过后》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前者通过春天的生机描绘出繁华与惆怅,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思索。两者在风格上均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的哲思,但张鎡更侧重于春天的景象,李清照则更为个人情感丰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鎡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