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清远峡》

时间: 2025-01-23 23:56:45

两岸青山翠欲流,天涯萍迹便堪游。

层峦倒影藏仙窟,一水新潮荡客舟。

系石藤萝常伴月,穿云猿狖自鸣秋。

凝眸未尽寻幽兴,直欲高飞最上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清远峡
作者: 梁士楚 〔元代〕

两岸青山翠欲流,
天涯萍迹便堪游。
层峦倒影藏仙窟,
一水新潮荡客舟。
系石藤萝常伴月,
穿云猿狖自鸣秋。
凝眸未尽寻幽兴,
直欲高飞最上头。


白话文翻译:

两岸的青山翠绿得仿佛要流动,
在这天涯海角的漂泊中,正好可以游玩。
层叠的山峦倒映在水面,隐藏着仙人的洞府,
一江新潮荡漾着游人的小舟。
系在石头上的藤萝常常陪伴着明月,
穿云而行的猿猴在秋天自鸣。
凝视着美景,心中未尽的幽兴,
直想高飞到最顶端。


注释:

字词注释:

  • 欲流:形容青山的绿意如同要流动般,生动形象。
  • 萍迹:指漂浮不定的踪迹,这里寓意旅行的随意和自由。
  • 层峦:指重叠的山峦,形象地描绘了山的壮丽。
  • 新潮:指新来的潮水,给人一种生机与活力的感觉。
  • 猿狖:猿与狖,指猿猴,秋天的声音增添了自然的生动。

典故解析:

  • 仙窟:常指隐士或神仙居住的地方,暗示自然之美与超凡脱俗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士楚,元代诗人,字子华,号青山,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过清远峡》创作时,梁士楚游历于清远峡,目睹了山水的壮美与灵动,因而激发了他的诗情,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过清远峡》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示了元代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全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与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开篇的“两岸青山翠欲流”便引人入胜,描绘出青山的生机与活力,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灵动。接着,诗人以“层峦倒影藏仙窟”引入了想象的空间,呼应了隐逸的文化传统,暗示着人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寄托。

在描写游船的场景时,诗人以“一水新潮荡客舟”展现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动态,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游览状态。接下来的“系石藤萝常伴月”,则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藤萝的陪伴与明月的映照,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两句“凝眸未尽寻幽兴,直欲高飞最上头”,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渴望与追求,想要更深入地探索自然的奥秘。整体来看,诗中融入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元代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岸青山翠欲流:描绘青山的色彩生动,仿佛要随着水流而移动,表现了自然的活力。
  2. 天涯萍迹便堪游:表达在遥远的天涯,漂浮的踪迹使人可以随意游玩,体现旅行的自由。
  3. 层峦倒影藏仙窟:山峦的倒影中隐藏着仙人的洞府,暗示了自然的神秘与奇幻。
  4. 一水新潮荡客舟:新潮的水面荡漾着游人的小舟,描绘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游览场景。
  5. 系石藤萝常伴月:藤萝常常伴随着明月的映照,营造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氛围。
  6. 穿云猿狖自鸣秋:猿猴在秋天鸣叫,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7. 凝眸未尽寻幽兴:凝视美景,心中仍有未尽的幽情与兴致。
  8. 直欲高飞最上头:表达了想要追寻更高境界的强烈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山翠欲流”,形象生动。
  • 拟人:如“猿狖自鸣”,赋予动物以人类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人文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忱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生命力与希望,代表自然之美。
  • :象征流动与变化,体现人生的无常。
  • 藤萝:象征柔美与依赖,代表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猿狖:象征灵动与自由,增添自然的生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山翠欲流”主要表达了什么? A. 青山的色彩
    B. 青山的高度
    C. 青山的历史

  2. “层峦倒影藏仙窟”中“仙窟”指的是什么? A. 仙人的住所
    B. 山的深处
    C. 水底的洞穴

  3. 诗中“凝眸未尽寻幽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渴望
    C. 满足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自然,但更注重人文气息的渗透。
  • 李白《庐山谣》: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表达更多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元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