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罗香文献君素爱兰草赋此遥寄兼怀滇中友人》
时间: 2025-01-23 10:07: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隐蓬蒿,相邻泽渚,丛叶猗猗柔曼。
绿嫩平肩,分举素心荷瓣。
春旖旎放蝶翩跹,晓岑寂看云舒卷。
借微风神韵幽香,纵无人至亦清远。
山深今莫能守,争奈灵根入世,繁华过眼。
待得知音,琴操倩谁重按。
诗梦老瑶圃琼阶,雅缘契玉溪芳岸。
记新月花影轻筛,坐斟三径晚。
白话文翻译:
隐居在蓬蒿丛中,邻近泽水,草木茂盛,柔美而妩媚。
嫩绿的叶子平展着,像是盛开的荷花瓣。
春天的美好使得蝴蝶翩翩起舞,清晨的山岑寂静地观看着云卷云舒。
借着微风的神韵与幽香,虽无人来访,也显得清新遥远。
山深处如今无法守候,奈何灵根已入世,繁华已成过眼云烟。
期待能遇知音,弹琴时谁能再重按?
在梦中吟诗于瑶池琼阶,雅致的缘分契合于玉溪芳岸。
记得新月下,花影轻轻筛落,坐在三条小径上品酒至晚。
注释:
- 蓬蒿:指野草,象征隐居生活。
- 猗猗:形容草木茂盛。
- 素心:白色的心,象征纯洁。
- 荷瓣:荷花的花瓣,常用来形容美丽。
- 晓岑:清晨的山,意指宁静的环境。
- 灵根:指人的才华与灵性。
-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通常指知心朋友。
- 瑶圃:美丽的园林,象征理想的栖息地。
- 玉溪:指美丽的溪水,象征幽静的环境。
典故解析:
- 知音:出自《吕洞宾歌》,强调知己的珍贵。
- 瑶圃:常用来形容人们向往的理想境地,带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力夫,现代诗人,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研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可能创作于张力夫隐居的时期,心境平和,寄情于自然。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内心的宁静,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以“自隐蓬蒿”引入,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隐居自然的生活状态,接着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轻灵而优雅的氛围。诗中提到的“蜻蜓飞舞”和“云卷云舒”则进一步渲染了这一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享受。
而后半部分则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意识到灵根已入世,繁华如梦,难以久守。此时,“待得知音”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对知音的渴望,反映出一种孤独的心境。最后的“记新月花影轻筛”,则是在描写一幅美丽的画面,既是对过往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隐蓬蒿:自我隐居于蓬蒿之间,表明了对隐逸生活的选择。
- 相邻泽渚:与水边相邻,描绘了环境的背景。
- 丛叶猗猗柔曼:生动地描绘了周围植物的柔美。
- 春旖旎放蝶翩跹:春天的美好使蝴蝶飞舞,增添了生机。
- 晓岑寂看云舒卷:清晨的山宁静地观看云的变化,象征内心的平和。
- 借微风神韵幽香:借助自然的风与香气,表达内心的情感。
- 纵无人至亦清远:即使无人来访,依然感到清新与遥远。
- 山深今莫能守:深山中无法长久守候,表现对隐居生活的反思。
- 争奈灵根入世,繁华过眼:无奈灵性与才华已被世俗所牵绊,感叹繁华易逝。
- 待得知音,琴操倩谁重按:期待能找到知己,重温琴声,渴望情感的交流。
- 诗梦老瑶圃琼阶:在梦中吟诗,描绘了理想的场所与情景。
- 雅缘契玉溪芳岸:美好的缘分在美丽的溪岸相遇,象征着理想的境地。
- 记新月花影轻筛:回忆新月下花影轻轻摇曳的情景。
- 坐斟三径晚:最后在小径上品酒至晚,体现了一种闲适与淡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灵根入世”用比喻表达了对世俗的无奈。
- 拟人:如“云舒卷”使自然界有了生命,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围绕隐逸与世俗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清新而又淡淡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蓬蒿:象征隐居与自然的纯粹。
- 荷瓣:代表清新与美丽。
- 春蝶: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云:代表变幻无常的生活。
- 知音:象征情感的共鸣与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隐逸与自然
- B. 城市生活
- C. 战争
- D. 爱情
-
“待得知音,琴操倩谁重按”中“知音”指的是?
- A. 朋友
- B. 知识
- C. 乐器
- D. 诗歌
-
诗中提到的“瑶圃”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的生活
- C. 战争
- D. 自然的毁灭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绝句》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孤独与自然的赞美,但张力夫更加强调对友人的思念与世俗的反思,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酒的乐趣。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体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选集》
- 《唐诗宋词的魅力》
- 《古典诗词的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