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罗香 灯下衔杯语》
时间: 2025-01-11 05:19: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水风烟,迷踪二仲,三径萋萋何处?红玉桃源,谁识武陵秦路?四垂暮五柳狂飘,涧松啸幽明平楚。眼朦胧匣剑帷灯,潇潇陵阙六朝雨。潮来江晚鸪急,声起黄芦苦竹,埋舟荒渡。七碗生风,怎得影随风舞?临断岸八索无徵,九丘窅问天无语。杯中句十势难成,一腔殷血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水墨画般的景色,诗人漫步于烟雾缭绕的山水之间,迷失在这条小径上,不知归处。对桃源的向往与对世外桃源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诗人感慨武陵的秦路无人知晓。随着夕阳西下,柳树狂舞,松涛啸鸣,幽静的山涧带来一种清幽的氛围。诗人的眼中朦胧,似乎在灯下剑匣旁,想起了六朝的雨声。潮水涌来,黄昏的江面上鸪鸟急促的叫声响起,黄芦和苦竹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似乎在埋葬一条荒凉的渡口。七碗酒生风,怎能把影子随着风舞动?在断岸边,八索无凭,九丘深邃,天际无语。杯中的句子十成难成,只有满腔的热血谱写着这份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水:指流水,一般指河流或湖泊。
- 二仲:古代对双胞胎的称谓,或指二月。
- 三径:指山间小路,常用以描绘迷途的意象。
- 红玉:形容美好的事物,桃源意象。
- 武陵: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象征理想的生活。
- 四垂暮:指夕阳西下的时光。
- 五柳:柳树,常用作古人隐居生活的象征。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含有对历史的追忆。
- 潇潇:形容细雨或风声,带有幽静之感。
- 七碗:象征饮酒,表达情感。
- 八索:指渡船的绳索,象征生命的连接。
- 九丘:指高山,象征深邃的思考。
典故解析:
- 武陵桃源: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代表理想的生活状态。
- 六朝:历史上南朝的总称,指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英男,现代诗人,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对传统文化的追思与对现代生活的思考交织之中,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绮罗香 灯下衔杯语》是一首充满梦幻色彩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既迷离又真实的氛围。开头的“一水风烟”便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朦胧的境界,水与烟的结合,象征着不可捉摸的情感。随后的“迷踪二仲,三径萋萋何处”,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道路的迷失与对理想的追寻。
桃源的隐喻在诗中反复出现,诗人不仅是在描绘一个世外桃源,更是在探索人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孤独。诗中的“七碗生风”不仅是对酒的描写,更是对生命中那种瞬间的狂热与激情的呼唤。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层递进,结尾处“一腔殷血谱”则将个人的情感提升至一种普遍的情感共鸣,表达了对生命深刻的感悟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水风烟: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朦胧。
- 迷踪二仲:表达了对方向的迷失与寻找。
- 三径萋萋何处:反映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求。
- 红玉桃源:象征理想与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
- 四垂暮五柳狂飘:描绘了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变化。
- 涧松啸幽明平楚:展现了山涧的宁静与内心的喧嚣。
- 眼朦胧匣剑帷灯:表示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思考。
- 潇潇陵阙六朝雨: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
- 潮来江晚鸪急: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急促。
- 七碗生风:象征着热情与狂欢。
- 临断岸八索无徵:表达对生命连接的无奈感。
- 九丘窅问天无语:展现了无言的思索与深邃的孤独。
- 杯中句十势难成:强调了创作的艰难与情感的复杂。
- 一腔殷血谱:表达了内心的热情与追求的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水风烟”比喻朦胧的情感。
- 拟人:如“涧松啸”,使自然更具生命。
- 对仗:如“七碗生风,怎得影随风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寻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流动与变化。
- 桃源:象征理想与美好。
- 柳:象征柔情与生命的脆弱。
- 剑:象征理想与追求的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生活
C. 历史遗迹
D. 自然风光 -
“七碗生风”的含义是? A. 享受生活
B. 忧伤回忆
C. 对未来的迷茫
D. 对激情的呼唤 -
诗中“九丘窅问天无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迷茫与孤独
C. 对自然的崇敬
D.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林英男的《绮罗香 灯下衔杯语》更强调内心的孤寂与理想的追寻,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对豪情的展现与对饮酒的享受。两者都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情感的表达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选读》
- 林英男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