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南陵隐静寺》

时间: 2025-01-10 22:26:59

松径上登攀,深行烟霭间。

合流厨下水,对耸殿前山。

润壁鸟音迥,泉源僧步闲。

更怜飞一锡,天外与云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南陵隐静寺
松径上登攀,深行烟霭间。
合流厨下水,对耸殿前山。
润壁鸟音迥,泉源僧步闲。
更怜飞一锡,天外与云还。

白话文翻译:

在松树的小径上攀登,深入烟霭弥漫的山间。
水流汇聚在厨房下,面向高耸的殿前山。
湿润的墙壁上鸟鸣清脆,泉水潺潺僧人步履悠闲。
更令人怜惜的是那飞行的锡杖,仿佛在天外与云彩相连。

注释:

  • 松径:松树的小路。
  • 烟霭:雾气或烟雾,这里指山间的雾气。
  • 合流:水流汇集,指水流聚在一起。
  • 润壁:湿润的墙面。
  • 鸟音迥:鸟鸣声清澈响亮。
  • 泉源:泉水的来源。
  • 僧步闲:和尚走路悠闲自得。
  • 飞一锡:飞行的锡杖,锡杖是和尚的法器,象征修行。

典故解析:

“锡杖”在佛教中是僧侣的法器,象征着修行和智慧。诗中提到的“天外与云还”,表达了超脱世俗的境界,暗示着佛教的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祜是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恬淡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山水、田园和宗教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隐静寺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内心的宁静和对人世纷扰的淡泊。

诗歌鉴赏:

《题南陵隐静寺》是一首描绘自然和宗教气息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在松径间攀登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接着,水流和山的描写则进一步突出了自然的和谐美。诗中的“润壁鸟音迥”一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灵的关注,鸟鸣声的清脆与湿润的墙壁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新感受。

最后一句“更怜飞一锡,天外与云还”则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暗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整首诗在宁静的氛围中,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对话的深刻感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修行的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径上登攀:描写诗人沿着松树小径攀登,暗示对自然的亲近。
  2. 深行烟霭间:深入迷雾中的景象,营造出神秘感。
  3. 合流厨下水:水流在厨房下汇聚,描绘出寺庙生活的简单与清净。
  4. 对耸殿前山:高耸的山与寺庙的对比,彰显出自然的壮丽。
  5. 润壁鸟音迥:鸟鸣声响亮,湿润的墙面反射出自然的生机。
  6. 泉源僧步闲:泉水流动,和尚悠闲行走,表现出宁静的修行生活。
  7. 更怜飞一锡:对僧侣锡杖的怜惜,象征着修行过程的艰辛与辉煌。
  8. 天外与云还:超越世俗的境界,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润壁鸟音迥”体现了对比与和谐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描写隐静寺的自然景观和修行生活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宁静、隐逸的向往,以及对佛教修行的尊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僧侣生活的刻画,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深度的思考与对人世纷扰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径:象征自然和宁静。
  • 烟霭:隐喻世俗的纷扰与迷茫。
  • 水流:象征生命的流动和清净。
  • 鸟音: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锡杖:象征修行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飞一锡”指的是什么? A. 风筝
    B. 僧侣的法器
    C. 一种乐器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的是? A. 对恋爱的感慨
    B. 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政治的思考

  3. “润壁鸟音迥”中,鸟音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A. 单调
    B. 清脆响亮
    C.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山水之美,主题也涉及隐逸生活,但张祜的诗更加强调宗教元素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3.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