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马顿红缨,梢球紫袖轻。
晓冰蹄下裂,寒瓦杖头鸣。
叉手胶粘去,分鬃线道絣。
自言无战伐,髀肉已曾生。
白话文翻译:
白马停下了脚步,红色的缨绳随风摇曳,
轻盈的紫色袖子在球场上飘动。
清晨的冰层在马蹄下裂开,
寒冷的瓦片在杖头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双手交叉紧握,仿佛要离去,
分开的鬃毛像是道道彩绳。
自言自语说不再有战争,
我们已经长出了肥肉。
注释:
- 白马:指一种轻快的马,象征着活力和速度。
- 红缨:缨绳的颜色,通常代表着战马的装饰。
- 梢球:指一种球类运动,可能是古代的一种球赛。
- 晓冰:清晨的冰,象征着寒冷的天气。
- 髀肉:指大腿上的肉,常用于形容肥胖或锻炼所致的肌肉。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白马”、“寒瓦”等意象可以联想到古代骑兵和战斗场景,而“髀肉已曾生”则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暗示着在战乱中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细腻的感情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风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的战乱和社会动荡有关,作者通过描绘马球运动的场景,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场景描绘了马球运动的魅力,开篇通过“白马顿红缨”展示了运动员与马匹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梢球紫袖轻”又表现了运动员的灵动与优雅。接着,诗人描绘了清晨的冰雪与寒冷,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但又略显寒意的氛围。这样的对比突出了运动的活力与周遭环境的冷清。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叉手胶粘去”展现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似乎是想要逃离战乱的纷扰。最后一句“自言无战伐,髀肉已曾生”则是对和平生活的期盼,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厌倦。整体来看,这首诗在描绘运动场景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态度的深思,展现了张祜诗歌的多层次性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马顿红缨:骑马者停下脚步,红色的缨绳轻轻摇动,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梢球紫袖轻:运动员的紫色袖子在空中轻盈地舞动,象征着运动的灵动与优雅。
- 晓冰蹄下裂:清晨的冰面在马蹄的踩踏下裂开,表现出冰冷和生命的冲突。
- 寒瓦杖头鸣:寒冷的屋顶上,杖头敲击出清脆的响声,暗示着冬日的寒冷和孤寂。
- 叉手胶粘去:双手交叉紧握,似乎暗示要告别或离开某处。
- 分鬃线道絣:鬃毛分开,像是彩绳一样,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马匹的美丽。
- 自言无战伐:自言自语,没有战争与冲突,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平静。
- 髀肉已曾生:长出肥肉,暗示着生活的富足与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分鬃线道絣”将鬃毛比作道道彩绳,生动形象。
- 拟人:如“自言无战伐”,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类的情感。
- 对仗:全诗在句式上较为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在战乱时代对人性、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运动与生命活力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马: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 红缨:代表着战斗和荣耀。
- 紫袖:象征着优雅和灵动。
- 寒瓦:代表着冷酷的环境和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张祜
- D. 白居易
-
“白马顿红缨”中“红缨”指的是什么?
- A. 马的颜色
- B. 装饰马匹的绳索
- C. 旗帜
- D. 运动器械
-
诗中提到的“髀肉已曾生”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 C. 对运动的热爱
- D. 对美食的享受
答案:
- C. 张祜
- B. 装饰马匹的绳索
- B. 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张祜的《观宋州田大夫打球》和李白的《将进酒》,前者侧重于运动与和平,后者则强调饮酒作乐,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