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思》

时间: 2025-01-10 22:03:42

苏武节旌尽,李陵音信稀。

花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武节旌尽,李陵音信稀。花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

白话文翻译:

苏武的节旌已经消失,李陵的音信也变得稀少。花儿在山坡上开放,归人却在山头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苏武:汉朝的著名使者,因坚贞不屈而被匈奴囚禁,后期以节旌作为信物,象征忠诚和坚毅。
  • 李陵:汉朝的将领,因战败投降于匈奴,后被视为叛国者,因而音信稀少。
  • 节旌:指苏武所持的节令旗帜,象征忠贞与信念。
  • :指山坡,古时常用作指称特定的地形。

典故解析:

  • 苏武和李陵的故事反映了汉代士人对忠诚和节义的重视。苏武在匈奴长达十九年之久而不屈服,李陵则因投降而失去了声誉,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约759年-814年),唐代诗人,字子容,广陵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士人情怀,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力强盛,但边疆战事不断,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述,表达了对忠贞与背叛的思考,反映了士人的忧虑和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边思》通过对苏武和李陵两位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忠诚和背叛的深思与感慨。在开篇提到苏武的“节旌尽”,不仅表现了苏武忠贞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渐渐消逝,也暗示了对忠诚之人的怀念。而“李陵音信稀”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失落,李陵的背叛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污点,诗人以此引发对忠诚与背叛的思考。

接下来的“花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情感层次。花开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人向陇头归”却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似乎在暗示归人的孤独与思念。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刻。

整体而言,诗中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与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苏武节旌尽:描述苏武的忠诚精神已然消逝,暗示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 李陵音信稀:表现李陵由于背叛而失去声望,音信稀少,反映出士人对忠贞的渴望与对背叛的失落。
  • 花当陇上发:自然界的美好与生机象征着希望,暗示即使在困境中也有美好存在。
  • 人向陇头归:归人无助的状态,暗示思乡与归属感的缺失。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苏武与李陵的对比,展示忠诚与背叛的对立。
  • 象征:花与陇的描写,象征着希望与归属感的缺失。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历史人物的故事为背景,探讨了忠诚、背叛与思乡等主题,表达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节旌:象征忠诚与信念。
  • 音信:反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及情感。
  • :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希望。
  • :乡愁与归属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武的节旌象征着什么? A. 背叛
    B. 忠诚
    C. 战争

  2. 李陵为何音信稀少? A. 战死
    B. 投降
    C. 归乡

  3. 诗中“花当陇上发”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机与希望
    B. 悲伤与孤独
    C. 战争的残酷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比较张祜的《边思》和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描写了边塞的情感,但张祜更注重个人的思考与内心感受,而王昌龄则更侧重于对战斗的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