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南孙漕四首》

时间: 2025-01-11 02:25:01

湘郡湘城四十余,赋租无爽岁无虚。

三年自是澄清泽,一吏何能抚字书。

底事古人勤劝课,由来国计在阎闾。

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湖南孙漕四首
廖行之

湘郡湘城四十余,
赋租无爽岁无虚。
三年自是澄清泽,
一吏何能抚字书。
底事古人勤劝课,
由来国计在阎闾。
南阳谁守蒲谁宰,
更赖褰帏使者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湘郡湘城四十余年的历史,税赋从未出现缺失,年年都在正常征收。经过三年的治理,地方的水泽变得清澈明朗,然而一个官员又能写下多少字书呢?古人为何勤于劝导征税,原来国家的经济命脉就在于此。南阳的谁在守卫,谁又在宰杀,更多的还要仰赖使者的车马往来。

注释

  • 湘郡:指湖南一带的郡。
  • 赋租:指税赋和租金。
  • :缺失、失落。
  • 澄清泽:水域清澈明净。
  • 抚字书:意指书写文书、管理政务。
  • 阎闾:古代指官吏、政府。
  • :指蒲草,古时指某种地方的守卫和管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风格简练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南宋时期,背景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税收制度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地方治理和官吏责任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湘郡湘城为背景,描述了地方治理的成效与官员的责任。首句通过对湘郡的描绘,建立了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接着,诗人指出赋税的稳定,体现了地方治理的有效性。第三句强调治理的成果——水域的清澈,暗示着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然而,诗人随即提出质疑,认为即使治理成效显著,一个官员又能书写出多少治理成就呢?这一句引发了对官员责任的反思,突显了诗人对官员能力与实际治理成果之间的矛盾的思考。后面几句则追溯古人对于征税的重视,表明国家经济的根本在于良好的征税与管理。最后一句提及南阳的守卫与宰杀,暗示了对地方管理者的依赖与期待。

整首诗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地方治理和官员责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治理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湘郡湘城四十余:描述湘郡的历史背景,暗示其繁荣与发展。
  2. 赋租无爽岁无虚:说明税赋征收正常,体现治理的稳定性。
  3. 三年自是澄清泽:治理的成效显著,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4. 一吏何能抚字书:质疑单一官员的能力与书写的成就,反映官员责任的不足。
  5. 底事古人勤劝课:追溯古人重视征税的传统,强调其重要性。
  6. 由来国计在阎闾:指出国家经济的根本在于良好的管理与征税。
  7. 南阳谁守蒲谁宰:提及南阳的治理者,反映对地方管理者的依赖。
  8. 更赖褰帏使者车:强调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仰赖使者的往来。

修辞手法:使用了对仗、借代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地方治理的有效性与官员责任,强调国家经济与税收的重要性,反映出社会对理想治理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郡:象征着地方的繁荣与历史。
  • 澄清泽:代表治理成效与自然和谐。
  • 使者车:象征着信息流通与治理的有效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湘郡”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湖南
    • B. 湖北
    • C. 江西
    • D. 四川
  2. 诗中“赋租无爽岁无虚”意指什么?

    • A. 税赋从未缺失
    • B. 税收繁重
    • C. 官员无能
    • D. 经济萧条
  3. 诗人的主要关切是什么?

    • A. 自然环境
    • B. 官员责任与治理
    • C. 个人荣华
    • D. 文化传承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豪放风格相比,廖行之的诗更注重社会现实与治理思考;而杜甫的诗则在情感与历史责任上有更深的探讨,虽同为关注社会,但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