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马萧萧,燕支山中风飘飘。
风飘飘,黄昏寒雨,直是无憀。
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年不见心如焦。
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
白话文翻译:
马儿在萧萧的风中鸣叫,燕支山的风悄然飘荡。
在这黄昏的寒雨中,心中满是无奈与愁苦。
那位美人如今在哪里教人吹箫呢?
十年未见,心中如同焦炭般难忍。
心如焦,彩色的信笺难以寄送,水远山遥,难以相见。
注释:
- 马萧萧:形容马声凄凉,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 燕支山:即指燕支山,可能是作者所熟悉的地名,象征着思念之情。
- 无憀:无怨无悔,指对现状的无奈和感伤。
- 玉人:指美丽的女子,通常用于形容爱人或心上人。
- 十年不见:表明与爱人分离的时间之长,增加了思念的苦楚。
- 彩笺:指用来书信的彩色纸张,象征着信件与情感的寄托。
- 水远山遥:形容距离遥远,难以相聚。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及的“玉人”可以与古代文人对美人或爱人的称呼相联系,常常用来表达对爱人的思念和追忆。燕支山的具体地理位置虽然不详,但它的提及增强了诗的意境,象征着遥远和思念的情感。诗中“十年不见”也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离别后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字仲明,号冯溪,宋代词人,以词风婉约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爱情和自然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宋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诗人可能身处离别的境地,表达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与无奈。
诗歌鉴赏:
《忆秦娥》展现了深沉而细腻的情感,首句“马萧萧”通过声音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的背景。这种萧瑟的自然景象与后续的思念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瞬间将读者带入一种孤独的氛围。诗中“黄昏寒雨”更是将环境的凄清感与内心的愁苦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十年不见心如焦”一句极为动人,深刻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渴望和焦虑,而“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则表现出一种无力感。即使有心寄信,也因距离的遥远而无法传达。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马萧萧”:通过声音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绪。
- “燕支山中风飘飘”:山中的风显得轻柔,却也带来思念的沉重。
- “黄昏寒雨,直是无憀”:描绘了寒冷的黄昏,表达对现状的无奈。
- “玉人何处教吹箫”:对爱人的思念,表达出一种渴望与失落。
- “十年不见心如焦”:久别重逢的急切与焦虑,心情如同焦炭般炙热。
- “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尽管有情,但因距离而无法相见,表达无力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焦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思念的烈焰。
- 对仗:如“水远山遥”形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风的轻柔似乎在呼应诗人的心情,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爱情的思念和无奈,表现了长时间离别后的孤独感与渴望,展现了人对爱的执着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象征孤独与离别。
- 风:传达思念的情感,轻柔却又无情。
- 黄昏:象征着时间流逝与失去的美好。
- 寒雨:增添了诗的凄凉感,映射内心的忧伤。
- 玉人:象征爱人与思念的对象,寄托了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马萧萧”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冷漠
- D. 兴奋
-
“十年不见心如焦”中“焦”字主要形容什么?
- A. 热情
- B. 思念的强烈
- C. 无聊
- D. 温暖
答案:
- B. 孤独
- B. 思念的强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汪元量的《忆秦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但汪元量更侧重于描绘环境与情感的融合,而李清照则更着重于内心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汪元量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