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听雪限九十七字仄韵,庚寅社题》
时间: 2025-01-11 17:06: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闲庭向暝,叠幕生寒,天公散花无迹。洒户侵檐,瑟瑟凄凄戚戚。香篝有人倦欹。尽猜疑晚来风力。怎禁得,怕竹梢梅蕊,被他横折。往日曾听伊处,伴榆塞暮砧,柳边荒笛。而今却是,惊破小斋岑寂。遥怜嚼毡客老,和悲凉笳吹于邑。乍梦醒又银壶残点滴沥。
白话文翻译:
在闲适的庭院中,夜幕降临,寒气渐生,天公洒下雪花,却无迹可寻。雪花轻轻飘落,侵入檐下,瑟瑟作响,凄凄惨惨,令人感到忧伤。香篝旁有人倚靠,似乎疲倦了。人们尽在猜测晚来的风力,怎能禁得住这害怕竹梢梅花,被他横折的情景。往日曾在那地方听你吟唱,伴着榆树下的暮砧声,柳边的荒笛声。而如今却惊破了小斋的宁静。遥想那些嚼着毡子的老者,伴着悲凉的笳声在城邑中回荡。乍一惊醒,银壶中那几滴残留的水珠又在轻轻滴落。
注释:
- 闲庭:悠闲的庭院。
- 叠幕:重重的帷幕,暗示夜色加深。
- 天公:指上天,天意。
- 香篝:香气四溢的灯火。
- 倦欹:疲倦地依靠。
- 榆塞:指榆树的围墙或篱笆。
- 岑寂:宁静而又寂静的状态。
- 银壶:指盛水的壶,象征生活的细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宝蘅(1861-1919),字子山,号印谷,近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风婉约细腻,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常受李清照等女性词人的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寒冬雪夜,反映了诗人对冬季景色的感受以及内心的孤独。时代背景上,许宝蘅生活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交织,影响了她的创作。
诗歌鉴赏:
《声声慢 听雪限》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通过描绘冬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开篇“闲庭向暝,叠幕生寒”,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庭院,随着夜幕的降临,寒意渐浓,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稍显忧伤的氛围。接下来的“天公散花无迹”,则通过雪花的意象,传达了自然的美丽与不可捉摸之感。
词中描写了诗人在寒夜中静坐的场景,伴随着“洒户侵檐,瑟瑟凄凄”,听见了屋外的风声和雪声,似乎在唤起内心对往昔的回忆。尤其是“往日曾听伊处”一段,诗人通过回忆昔日的欢乐时光,反衬出如今的孤独与无奈,令人感到一种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伤感。
最后,提到“遥怜嚼毡客老,和悲凉笳吹于邑”,让人联想到生活的无奈与悲伤,仿佛在说,即使在这样的寒冷中,仍有一群人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而自己也在这份孤寂中挣扎。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心的挣扎,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闲庭向暝: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庭院,夜色渐浓。
- 叠幕生寒:夜幕降临,寒气袭人。
- 天公散花无迹:雪花飘落,却没有留下痕迹,暗示事物的无常。
- 洒户侵檐:雪花轻轻落入屋檐下,渲染了宁静的氛围。
- 瑟瑟凄凄戚戚:形容声音的细微与凄凉。
- 香篝有人倦欹:温暖的灯火旁,有人疲倦地依靠着。
- 尽猜疑晚来风力:人们在猜测晚上的风力如何,表现了对自然的敏感。
- 怎禁得,怕竹梢梅蕊,被他横折:表达了对伤感情景的无奈和畏惧。
- 往日曾听伊处:回忆往昔,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而今却是,惊破小斋岑寂:如今的宁静被打破,突显孤独感。
- 遥怜嚼毡客老:对岁月流逝和老者的同情,表现生活的不易。
- 乍梦醒又银壶残点滴沥:从梦中惊醒,现实的滴水声让人感到孤独。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天公散花”,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瑟瑟凄凄”与“戚戚”,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比喻:如“香篝”喻指温暖的情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冬季雪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回忆,反映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惆怅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着纯洁与孤独。
- 灯火:代表温暖与依靠。
- 竹梢梅蕊:象征生命的脆弱和美好。
- 银壶:象征生活的琐碎与细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闲庭向暝”意指什么? A. 寂静的庭院
B. 热闹的市集
C. 明亮的白天
D. 忙碌的街道 -
“香篝有人倦欹”中的“倦”意思是: A. 疲倦
B. 高兴
C. 忧伤
D. 恼怒 -
诗中提到的“遥怜嚼毡客老”表达了对谁的同情? A. 年轻人
B. 老者
C. 小孩
D. 商人
答案: 1.A,2.A,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宋之问《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比较《声声慢 听雪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词都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孤独感,但李清照的词更为直接而生动,而许宝蘅的词则更为细腻、含蓄。
参考资料:
- 《近代女词人研究》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