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招隐寺绚公房》

时间: 2025-01-23 02:05:06

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招隐寺绚公房 綦毋潜 〔唐代〕 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开士长久地度化他人,空旷的山岩上花雾缭绕。只知道静坐的地方,却看不见有为的心。兰若的门对着深壑,田家的路隔着树林。还说要证得法性,归去比黄金还要珍贵。

注释: 字词注释:

  • 开士:指僧人。
  • 度人:指教化、度化他人。
  • 空岩:空旷的山岩。
  • 燕坐:静坐。
  • 有为心:指有目的、有作为的心。
  • 兰若:指寺庙。
  • 壑:深谷。
  • 法性: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性。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涉及佛教修行和禅修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綦毋潜,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涉及佛教修行和禅意,风格清幽。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访问招隐寺时,受到寺中僧人绚公的启发而作,表达了对佛教修行和禅修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修行和禅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法性的追求。诗中“空岩花雾深”一句,以深邃的自然景象象征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深远。“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则强调了修行者对法性的追求,认为证得法性比黄金还要珍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开士度人久:僧人长久地度化他人。
  2. 空岩花雾深:空旷的山岩上花雾缭绕,象征修行环境的幽静。
  3. 徒知燕坐处:只知道静坐的地方,暗示修行者的专注。
  4. 不见有为心:却看不见有为的心,表达修行者超越世俗欲望的境界。
  5. 兰若门对壑:寺庙的门对着深壑,象征修行环境的幽深。
  6. 田家路隔林:田家的路隔着树林,暗示世俗与修行的隔离。
  7. 还言证法性:还说要证得法性,表达修行者对法性的追求。
  8. 归去比黄金:归去比黄金还要珍贵,强调修行成果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空岩花雾深”比喻修行环境的幽静深远。
  • 象征:“兰若门对壑”象征修行环境的幽深。
  • 对仗:“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对仗工整,增强语言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佛教修行和禅修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法性的追求。通过描绘修行者的环境和心境,强调了修行成果的珍贵和超越世俗的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岩:象征修行环境的幽静。
  • 花雾:象征修行环境的深远。
  • 兰若:象征修行场所。
  • 壑:象征修行环境的幽深。
  • 法性:象征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开士”指的是什么? A. 僧人 B. 道士 C. 文人 D. 官员 答案:A

  2. 诗中“空岩花雾深”象征什么? A. 世俗生活 B. 修行环境 C. 自然风光 D. 战争场景 答案:B

  3. 诗中“还言证法性”表达的是什么?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法性的追求 C. 对财富的追求 D.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幽静的修行环境,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綦毋潜的《题招隐寺绚公房》都描绘了幽静的修行环境,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而綦毋潜的诗则更侧重于对佛教修行和禅修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綦毋潜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佛教文学史》:详细介绍了佛教文化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