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

时间: 2025-01-11 08:02:13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意思解释

偶书

作者: 刘叉 〔唐代〕


原文展示: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白话文翻译:

太阳从东方升起,高达一丈,人间的事情都微小得如同细毛。
乡下人愤怒地看到不公之事,磨砺着心中那把万古的刀。


注释:

字词注释:

  • 扶桑:传说中的东海边的神树,寓意日出之地。
  • 一丈高:形容太阳升起时的高度,形象地描绘出早晨的景象。
  • 细如毛:比喻凡事微小、琐碎。
  • 野夫:乡下人,指普通百姓。
  • 不平处:指不公正的事情。
  • 磨损:磨炼,打磨。
  • 万古刀:象征着勇气和斗志,代表着对抗不公的决心。

典故解析:

  • 扶桑:在古代神话中,扶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光明与希望。
  • 万古刀:象征着长久以来积累的义愤与反抗精神,反映了人们对不公的愤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叉,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间百态的观察著称。他的诗风简练而有力,常带有强烈的个性。

创作背景: 该诗写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不平等现象严重的时期,诗人通过简单的日出意象引入,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正义的呼唤。


诗歌鉴赏:

《偶书》是一首短小而意味深长的诗作。诗的开头以“日出扶桑一丈高”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清晨图景,太阳的升起象征着希望和新生,似乎在暗示着光明正义的到来。然而,紧接着“人间万事细如毛”的句子却将这种美好的意象转变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比,揭示出社会中的琐碎与庸常,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中微小不公的敏感。

“野夫怒见不平处”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普通人的同情与理解,乡下人代表着那些正在经历不平等与压迫的普通百姓。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则是诗人情感的高潮,象征着对不公正现象的愤怒和对抗的决心。这把“万古刀”不仅是对抗不公的象征,更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寓意,作者通过日出与人间琐事的对比,表达了对光明与正义的渴求,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出扶桑一丈高”:描绘日出的壮丽景象,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光明的希望。
  2. “人间万事细如毛”:对比日出之美,指出人间事务的琐碎与微不足道,暗示对生活的无奈。
  3. “野夫怒见不平处”:描绘乡村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反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正义感。
  4. “磨损胸中万古刀”:象征着对抗不公的决心和勇气,表达了对正义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日出比作希望,万古刀比作反抗的勇气。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以及对正义追求的坚定信念,表现了普通百姓的心声与斗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出:象征希望与新生。
  • 扶桑:代表光明与正义的源头。
  • 野夫:象征普通百姓,代表社会底层的声音。
  • 万古刀:象征反抗与斗志,代表对不公的抗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日出扶桑”中的“扶桑”指的是: A. 一种花
    B. 神话中的神树
    C. 一座山
    D. 一种鸟

  2. 诗中“磨损胸中万古刀”意指: A. 对生活的厌倦
    B. 对抗不公的决心
    C. 渴望和平
    D. 追求财富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刘叉的《偶书》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反思。刘叉以“日出”为引,展现对不公的愤怒;杜甫则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都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诗选注》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