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第八十二》

时间: 2025-04-28 00:39:07

戚戚去故里,我生苦飘零。

回身视绿野,但见西岭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戚戚去故里,我生苦飘零。回身视绿野,但见西岭青。

白话文翻译:

我带着忧伤离开故乡,生活在外感到非常孤苦。回头望向那片绿野,却只看到西边的山岭青翠。

注释:

字词注释:

  • 戚戚:形容忧伤、悲痛的样子。
  • 去:离开。
  • 故里:故乡。
  • 苦:痛苦、困苦。
  • 飘零:形容生活漂泊不定。
  • 回身:转身。
  • 绿野:指绿油油的田野。
  • 但见:只看到。
  • 西岭:西边的山岭。
  • 青:青翠。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述特定的典故,但表达的情感和孤独漂泊的主题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反映了文天祥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宋瑞,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忠诚和勇敢著称,在抵抗元朝侵略的斗争中积极参与,最终为国捐躯。文天祥的诗作常以爱国情怀和个人遭遇为主题,风格悲壮而深情。

创作背景: 《吉州第八十二》是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前夕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沦亡的痛心。此时,文天祥身处动乱的时代,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开头“戚戚去故里”,便道出了离开故乡时的忧伤与孤独,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痛。接下来“我生苦飘零”进一步强调了其生活的漂泊不定,仿佛整个生命都受到环境的影响,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属。最后一句“回身视绿野,但见西岭青”则表现了诗人在回望故乡时所见的景象,绿色的田野似乎是对故乡的美好回忆,而西岭的青翠则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与希望。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给人以强烈的共鸣,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戚戚去故里":表达离开故乡时的忧伤情绪,戚戚一词渗透出一种怅惘之感。
  • "我生苦飘零":直陈生存的艰辛与无奈,表现出漂泊生活的苦涩。
  • "回身视绿野":回首时的情景,绿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但见西岭青":尽管有美景,但远处的青岭却显得冷漠和遥远。

修辞手法:

  • 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绿野”与“西岭青”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现实的无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戚戚”与“苦飘零”的重复,突出诗人的苦痛与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漂泊经历,反映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生活苦难的无奈,揭示了人在动乱时代中所承受的孤独与失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里:象征着温暖与归属,是人对故乡的眷恋。
  • 绿野: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西岭:代表了遥远与无奈,是对理想的渴望但又触不可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戚戚”主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忧伤 C. 愤怒

  2. “回身视绿野”中“绿野”象征什么? A. 现实的困苦 B. 生命的希望 C. 遥远的理想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命运的感慨 B. 对爱情的追求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文天祥与杜甫的作品都表达了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但文天祥的作品更强调国家沦亡带来的忧伤,而杜甫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亲情的思念与个人遭遇的困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文天祥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吉州第八十二》,还能够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欣赏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