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赋》

时间: 2025-01-10 21:51:04

寄兴逃吾病,吟诗老此生。

风高鸿雁起,晴久鹁鸠鸣。

野树辞秋落,溪云带雨行。

晚凉便懒坐,移傍竹阴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兴逃吾病,吟诗老此生。
风高鸿雁起,晴久鹁鸠鸣。
野树辞秋落,溪云带雨行。
晚凉便懒坐,移傍竹阴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欣赏。诗人寄情于诗词,希望通过吟诵来逃避病痛,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在高风中,鸿雁翱翔,晴朗的天空中,鹁鸠欢快地鸣叫。野外的树木在秋天的时节纷纷落叶,溪边的云彩随着雨水游荡。傍晚的凉意让人懒得坐着,想要移到清凉的竹荫下。

注释:

  • 寄兴:寄托情感的兴致。
  • 逃吾病:逃避我内心的烦恼或身体的病痛。
  • 吟诗:吟诵诗歌。
  • 老此生:在这辈子里变得苍老。
  • 风高鸿雁起:风高的日子里,鸿雁飞起。
  • 晴久鹁鸠鸣:长时间的晴天,鹁鸠在鸣叫。
  • 辞秋落:告别秋天,树叶纷纷落下。
  • 溪云带雨行:溪边的云彩带着雨水漂浮。
  • 晚凉便懒坐:傍晚的凉意让我懒得再坐下。
  • 移傍竹阴清:移到竹子的阴凉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廷亮,号宋瑞,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忠贞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著称,尤其是在抗击蒙古侵略的过程中,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常以抒发胸怀报国之志为主。

创作背景:

《又赋》创作于文天祥的晚年,正值南宋灭亡之际。他在战乱和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常常以诗寄情,表达他对祖国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两句表明了诗人因病痛而感到疲惫,但他又试图通过吟诗来逃避这一切的痛苦,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接下来的景象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隐含着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风高鸿雁起”与“晴久鹁鸠鸣”描绘了秋高气爽的自然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自由的情感。而“野树辞秋落”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给人以沉重的思考。

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竹阴的清凉象征着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境界。整首诗在细腻的抒情中,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寄兴逃吾病:表达了诗人寄情于诗,试图通过创作来逃避内心的痛苦。
  • 吟诗老此生:强调了诗人随着年岁增长而愈加沉迷于诗歌之中。
  • 风高鸿雁起:描绘了高远的秋天,鸿雁自由飞翔的场景,暗示对自由的向往。
  • 晴久鹁鸠鸣:晴朗的天气使得鹁鸠鸣叫,传达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生活状态。
  • 野树辞秋落:象征着生命的无常,树木辞别秋天,落下的叶子带有淡淡的忧伤。
  • 溪云带雨行:溪水与云彩的结合,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 晚凉便懒坐:傍晚的凉意让人感到慵懒,反映出诗人对安静生活的渴望。
  • 移傍竹阴清:诗人最终选择在竹阴下静坐,享受清凉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辞秋落”,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野树辞秋落,溪云带雨行”,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来隐喻人生的感悟,深化了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文天祥忠诚于国家和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雁:象征自由与孤独,传达对故乡的思念。
  • 鹁鸠:象征宁静与安逸,反映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秋叶:象征生命的衰败与时间的流逝,带有一丝伤感。
  • 竹阴:象征宁静与清凉,代表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诗中“风高鸿雁起”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雨天
    B. 晴朗的秋天
    C. 冬季的雪景
    D. 夜晚的星空

  3. 诗中提到的“竹阴”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繁忙
    B. 清凉与宁静
    C. 生命的短暂
    D. 友情的支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文天祥的《又赋》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前者更多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感慨,而后者则是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文天祥诗词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