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源》

时间: 2025-01-27 03:30:00

汩汩山源水,分流去若驰。

有声知尚浅,得势转徂卑。

苇棘连荒浦,鱼虾聚小泜。

起予湖海兴,惆怅念前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汩汩山源水,分流去若驰。
有声知尚浅,得势转徂卑。
苇棘连荒浦,鱼虾聚小泜。
起予湖海兴,惆怅念前期。

白话文翻译:

汩汩的山泉水,奔流而去如同飞驰。
水声告诉我水流尚且很浅,
但一旦势头大了,便会向低洼处涌去。
芦苇与荆棘连绵在荒凉的河岸,
鱼儿和虾子聚集在小水洼里。
让我想起湖海的壮阔,
不禁感到惆怅,怀念往日的时光。

注释:

  • 汩汩:形容流水声,指水流的声音。
  • 分流去若驰:流水分开奔流,像飞驰的马。
  • 尚浅:水流还很浅。
  • 转徂卑:转而流向低洼处。
  • 苇棘:指芦苇和荆棘,生长在荒凉的岸边。
  • 小泜:小水洼。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常见于古代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子翚,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融入个人情感,表现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的结合。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山源》通过对山泉水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感与变化,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开篇以“汩汩山源水”引入,生动地描绘了山泉水流动的声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下来的“分流去若驰”则通过比喻将流水与奔马相提并论,增强了水流的速度感,带来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诗中提到的“有声知尚浅”,在描述水流的状态时,隐含着一种对生命深度的思考。水流尚浅,像是在暗示人生的某种状态,或许是年轻时的轻狂与单纯。接下来的“得势转徂卑”则使人联想到人生的起伏,暗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会经历高低起伏。

后半部分描绘了自然环境的静谧与荒凉,“苇棘连荒浦,鱼虾聚小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机与荒凉并存的自然景象,令人感到一种复杂的情绪。最后一句“起予湖海兴,惆怅念前期”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往日时光的怀念与惆怅。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人生感悟,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汩汩山源水:描绘山泉水的流动声,开头即营造出一种动感。
    2. 分流去若驰:比喻水流如同飞驰而去,表现出水的活力。
    3. 有声知尚浅:通过声音来判断水的深浅,体现出一种聪慧与敏感。
    4. 得势转徂卑:水势强劲时,便会向低处流去,暗示人生的起伏。
    5. 苇棘连荒浦:描绘荒凉的自然环境,传达出一种孤寂感。
    6. 鱼虾聚小泜:生动展现了小水洼中生物的聚集,反映生命的韧性。
    7. 起予湖海兴:从小溪想到大海,表现出对宏伟景象的向往。
    8. 惆怅念前期:表达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情感深沉而复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飞驰,增强了生动感。
    • 对仗:诗中对称结构的使用,使诗句韵律和谐。
    • 拟人:水声传递情感,使自然更富有灵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意在通过描写山水的变迁,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浅薄的思考,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惆怅与怀念。

意象分析:

  • 山源水:象征生命与活力。
  • 苇棘:象征自然的荒凉与孤独。
  • 鱼虾:象征自然生命的顽强与活力。
  • 湖海:象征广阔的理想与志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汩汩”形容的是哪种声音? A. 风声
    B. 水声
    C. 鸟声

  2. “得势转徂卑”中的“徂卑”是什么意思? A. 向高处流
    B. 向低处流
    C. 不动

  3. 诗人在最后一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惆怅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但更侧重于宁静与人心的融合;而刘子翚的《山源》则更多强调了水流的动态与人生的变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