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秋晚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5:25:02

藤枯摧老树,石裂碍深溪。

阴洞水声合,短垣松影齐。

涧回知径远,山迥觉梅低。

忽尔破孤寂,岭猿清昼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藤枯摧老树,石裂碍深溪。
阴洞水声合,短垣松影齐。
涧回知径远,山迥觉梅低。
忽尔破孤寂,岭猿清昼啼。

白话文翻译:

藤蔓干枯扭曲着老树,石头裂缝阻碍着深溪。
阴暗的洞里水声交汇,短短的围墙上松影相映。
山涧蜿蜒知道小路遥远,山峦高耸让梅花显得低矮。
忽然打破了寂静,山岭上的猿猴在白昼啼叫。

注释:

  • 藤枯:枯萎的藤蔓。
  • :破坏,摧残。
  • 老树:年老的树木,象征衰老与沧桑。
  • 石裂:石头的裂缝,表示自然的侵蚀。
  • :阻碍,妨碍。
  • 阴洞:阴暗的洞穴,指环境的幽深。
  • 水声合:水流的声音交汇在一起。
  • 短垣:矮小的围墙。
  • 松影:松树的影子,暗示自然的宁静。
  • 涧回:山涧弯曲,表示路径的遥远。
  • 觉梅低:感到梅花显得低矮,营造出一种谦卑的意境。
  • 破孤寂:打破了孤独的寂静。
  • 岭猿:山岭上的猿猴,象征自然的生灵。
  • 清昼啼:在白天清脆地叫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诚是元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江亭秋晚二首》创作于作者游览江边时,正值秋晚,夕阳西下,景色宜人。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与思考,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用优美的自然景象描绘秋天的晚景,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情感。首联“藤枯摧老树,石裂碍深溪”通过描写藤蔓与老树的枯萎、石头的裂缝,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秋意,仿佛在暗示生命的无常与衰退。接下来的“阴洞水声合,短垣松影齐”则通过阴暗的洞穴与松树的影子,构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给人以安宁之感。

再者,“涧回知径远,山迥觉梅低”,描绘了蜿蜒的山涧与高耸的山峦,带有一种遥远与孤独的情怀,似乎在传达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最后一句“忽尔破孤寂,岭猿清昼啼”打破了前面的寂静,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猿猴的啼叫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动感,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在孤独的环境中,生命依然在延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展现了秋天的孤独美与生命的哲理,读来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藤枯摧老树:描写藤蔓的枯萎对老树的影响,强化了自然界的无情。
  • 石裂碍深溪:石头的裂缝妨碍了溪水的流动,象征着自然的阻碍与磨难。
  • 阴洞水声合:水声在阴暗的洞中交汇,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短垣松影齐:矮墙与松树的影子相互映衬,描绘出宁静的田园风光。
  • 涧回知径远:山涧的曲折让人感觉路途遥远,暗含人生道路的艰辛。
  • 山迥觉梅低:高山让梅花显得低矮,表现出自然的雄伟与生命的渺小。
  • 忽尔破孤寂:打破了之前的寂静,引入了生动的场景。
  • 岭猿清昼啼:猿猴在清朗的白昼啼叫,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藤枯”比喻衰老,反映生命的无常。
  • 拟人:水声的合并和猿猴的啼叫,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前后句式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孤独与生命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脆弱和衰退。
  • 老树: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深溪:象征着内心的深邃与阻碍。
  • 阴洞:暗示着孤独与神秘。
  • 松影:代表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象征着坚韧与清雅。
  • :代表生机与自然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藤枯摧老树”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A. 自然的美
    B. 生命的脆弱
    C. 孤独的情感
    D. 友情的珍贵

  2. “岭猿清昼啼”中的“猿”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活力
    B. 历史的沉重
    C. 孤独的静谧
    D. 友谊的力量

  3. 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山水田园
    B. 生命的无常
    C. 秋天的孤独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描绘山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
  • 《秋夕》(杜甫):同样反映秋天的情感与孤独。

诗词对比:

  • 《江亭秋晚二首》与《山中与幽人对酌》:两首诗都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与个体的孤独,但《江亭秋晚》更加关注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脆弱,而《山中与幽人对酌》则更加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