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居》
时间: 2025-01-26 05:06: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贫居
——本诚 〔元代〕
造物非贫我,欲我閒且安。
贫居自有乐,此乐非人间。
萧然一茅宇,十年卧空山。
山深无客来,独与云往还。
芰荷制冬衣,藜藿供朝餐。
登山玩崔嵬,临流听潺湲。
为无贪著念,随地可盘桓。
但得閒中乐,岂以贫为艰。
愈贫愈无事,无事心愈閒。
虽居人世中,恰似出尘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贫居生活的乐观态度,认为生活的贫困并不必然导致不快乐。诗人指出,造化并不因为贫穷而约束他,反而使他闲适安宁。在他简陋的茅屋中,十年如一日地卧于空山之中,四周山深人少,只有他与云彩相伴。他用芰荷做冬衣,吃藜藿作为早餐,登上高山欣赏崔嵬的景色,坐在河边听潺潺流水。由于没有贪欲,他可以随心所欲地逗留在任何地方。只要心中有闲适的乐趣,何必以贫穷为苦呢?越是贫穷,越显得无事可做,心中越是悠闲。虽然身处人世间,但其心境恰似超脱于尘世。
注释
- 造物:指自然或命运。
- 閒且安:安静而舒适。
- 萧然:形容环境清幽、安静。
- 茅宇:茅草搭成的房屋。
- 藜藿:指一种野菜,通常用作食物。
- 崔嵬:形容山峰高耸。
- 潺湲:形容水流声,低沉而清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本诚是元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常以清新、简朴见长,表达个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受。
创作背景:本诚创作《贫居》时,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动乱与个人遭遇的影响。在动荡的时代中,诗人选择隐居山林,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诗歌鉴赏
《贫居》通过简朴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贫穷生活的积极态度。这首诗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诗人认为贫穷并不等于不快乐。相反,正是这种贫困使他能够远离尘嚣,享受孤独与自然的乐趣。诗中通过“山深无客来,独与云往还”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超越了物质的束缚。
诗中的“登山玩崔嵬,临流听潺湲”描绘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展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诗末强调“虽居人世中,恰似出尘寰”,更是在表明,尽管身处繁华的人世,内心却可保持超然的境界。这种对贫居生活的欣赏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成为了《贫居》的核心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造物非贫我:自然或命运并不因为贫穷而限制我。
- 欲我閒且安:希望我能够过得闲适、安宁的生活。
- 贫居自有乐:贫穷的居所也有自己的快乐。
- 此乐非人间:这种快乐超越了世俗的快乐。
- 萧然一茅宇:在这简陋的茅屋中,环境清幽。
- 十年卧空山:在空山中度过了十年的时光。
- 山深无客来:山的深处没有访客前来。
- 独与云往还:孤独地与云彩交往。
- 芰荷制冬衣:用芰荷制作冬天的衣服。
- 藜藿供朝餐:用藜藿作为早餐的食物。
- 登山玩崔嵬:登高山欣赏崔嵬的景色。
- 临流听潺湲:坐在水边听流水的潺潺声。
- 为无贪著念:因为没有贪欲和执念。
- 随地可盘桓:可以随意停留,享受生活。
- 但得閒中乐:只要能在闲暇中找到乐趣。
- 岂以贫为艰:怎么能把贫穷当作苦难呢?
- 愈贫愈无事:越贫穷,越没有事情做。
- 无事心愈閒:没有事情,心情反而更加悠闲。
- 虽居人世中:虽然生活在世俗之中。
- 恰似出尘寰:恰似超脱于尘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状态比作“出尘寰”,强调超然的境界。
- 对仗:如“登山玩崔嵬,临流听潺湲”,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拟人:云彩与诗人“往还”,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贫穷生活的积极看法,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快乐比物质的富裕更为重要。通过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展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宇:象征简朴的生活。
- 云:象征自由与超脱。
- 山:象征孤独与宁静。
- 芰荷、藜藿:象征自然的供给,朴素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造物非贫我”的意思是什么?
A. 贫穷使我受到限制
B. 自然并不因为贫穷而束缚我
C. 贫穷让我孤独 -
诗人认为贫居生活中有什么乐趣?
A. 物质的享受
B. 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 社交活动 -
“愈贫愈无事”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贫穷导致忙碌
B. 贫穷使人放松心情
C. 贫穷令人痛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具有相似的田园思想和超然境界。
诗词对比:
- 本诚的《贫居》和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达了对孤独与自然的欣赏,但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而本诚则显得更加内敛和深沉。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但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与元代诗歌研究》